湯和稱道皇上這一招挺高明。
這時值殿官來報告:“劉基劉大人有急事面見陛下。”
朱元璋猜測三場都考完了,必是來說閱卷的事,或者為舞弊案自責。
湯和站起來說:“我走了。”
“又不迴避你。”朱元璋說。
“我雖在朝廷裡掛名,卻不管事。”湯和說他滿腦子就是刀兵。
朱元璋哈哈笑著問他,日後天下永遠太平了,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時,怎麼辦?
湯和說,他那時也馬放南山,回濠州種地去,他希望皇上千萬別攔他。他每年給皇上送芋頭來,好做肉燒芋頭。朱元璋開心地笑了起來。
楊憲心裡有底,顯得很從容,朱元璋要他同刑部尚書、都察院堂官一起會審,要他儘快審結此案。楊憲不敢怠慢,離開皇宮後馬上著人去請會審的人,下午就在刑部大堂開審了。
明鏡高懸的巨匾下面,楊憲居中而坐,左邊是都察院堂官李星,右邊是刑部尚書霍正,書辦另設一桌,皂吏和戴紅黑帽子持水火棍的衙役們雁翅般兩廂排列。
楊憲在衙役們一片“升堂嘍”的吆喝聲中威嚴地大喊一聲:“帶人犯!”
拖著腳鐐的錢大被押上了公堂,他看見舅舅高坐在上面,心裡落了底,可看見一個個青面獠牙的衙役們,還是有點毛骨悚然。
楊憲一拍驚堂木,喝令跪下,錢大嚇得一激靈,趕忙屈膝跪下。
楊憲與李星、霍正小聲商議了幾句,正要問案,大堂外有人高聲唱喏,說劉伯溫劉大人到。
這太意外了,楊憲討厭這個不速之客,他來幹什麼?審案沒他的事啊?可又得罪不起,楊憲愣神的時候,李星、霍正已經起身相迎了。
只見劉伯溫搖著大團扇邁著平穩的四方步上堂來了。楊憲也只好降階,笑臉相迎,不軟不硬地給了劉基一句:“不知劉大人有何見教?”
劉伯溫不溫不火,他說:“聽說你這裡三堂會審,來看看熱鬧。”說著拉了一條行刑用的長條板凳,坐到了一旁,且看了錢大一眼,這令三位主審官哭笑不得。
()
楊憲必須轟走他,便拉下臉來不客氣地說:“先生看這個熱鬧恐不大方便吧?”
劉伯溫卻賴著不走。有什麼不方便的?他說他既不與犯人沾親,又不帶故,不是叔叔、大爺,更不是姑夫、舅舅。
誰知他這話是不是有意旁敲側擊,反正弄得楊憲心驚肉跳,老大不自在。他鎮定了一下自己,振振有詞地回擊劉伯溫。他說劉基作為本次鄉試主考官,出了這麼大的舞弊案,干係重大,難道不該回避嗎?
說得有理呀!李星和霍正都等待劉基的答覆。劉基說他雖是來看熱鬧,卻是奉了御旨而來,怎敢造次擅闖公堂?他說他不過旁聽而已,又不越俎代庖,你楊大人何必緊張呢?
楊憲他們當然不會懷疑劉基假傳聖旨;劉伯溫沒發昏,幹不出這等蠢事,只好由他。
楊憲換了笑臉,請劉基到上面坐。衙役在劉基起身時,便把那長板凳移到了刑部尚書霍正一旁。
“放肆!這豈是劉大人坐的嗎?”楊憲趁機發邪火。衙役不得不從休息室裡搬來一把太師椅。
開始審案了,楊憲威嚴地咳嗽一聲,讓犯人從實招來。
因為舅舅主審,錢大心裡不懼,話也說得連貫了,不管怎麼問,一口咬定他叫李大,祖籍廬州。
《朱元璋》第六十八章(4)
第一道程式是將卷子拆封核對姓名是否有誤,於是楊憲一迭聲叫“調鄉試大卷”。
不一會兒,一個錦衣衛指揮和刑部主事押卷前來。卷子封在一個檀木箱中,上了鎖。
箱子擺到了案上。楊憲拿鑰匙當眾開啟,取出捲成一卷的卷子,向幾位堂官亮了亮,正要開啟,楊憲冷不防連著打了幾個響亮的噴嚏,地動山搖,周身一振,恰好將卷子震落到腳下,滾到了案子底下。
劉伯溫盡力向案子底下看,卻看不清楚,又不好鑽進去看究竟,心裡好不著急。
也恰恰是利用這一機會,楊憲順利掉包,把原來藏在袖中的備用的偽卷替換了錢大的卷子。
卷子重新拿到桌面上來,開啟,李星、霍正和劉伯溫先後傳閱了,劉伯溫印象中錢大的字比這卷子的不如,但也記不準,看文章,倒是那一篇,且“後面還有”四個扎眼的字猶在。
霍正揭開糊名,念道,考生李大,元至正十年生於廬州,祖籍高郵,父李長生,種田為業,早已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