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小說:西方的沒落 作者:蝴蝶的出走

******************

《西方的沒落(第一卷)》

******************

譯者導言(1)

歷史的鍊金術士與文化的先知

——斯賓格勒及其《西方的沒落》

1918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神聖的德意志帝國行將就木,這時,一本題為《西方的沒落》的鉅著在維也納出版,書的作者是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有時候,一本書的命運常常也就是一個人的命運。當斯賓格勒的這本書面世之時,其所引起的巨大轟動,如卡西爾所言,“世所未見”;然而,這樣的轟動,不論是毀還是譽,除了能顯示歷史之川流對個體之思考的“消聲”力量之外,並無其他意義,一如“西方的沒落”這個書名,對於當時及以後的反對者也好,讚揚者也罷,都不過是歷史淺見者用來把玩歷史之事象的一個醒目措辭,而對於這“沒落”背後的精神之邏輯,他們是決然沒有那份抉剔的毅力、那份透視的慧眼去加以把握的,而對於這“沒落”的呼召者,他們除了方便地給他貼上“歷史悲觀論者”的標籤以外,是決然沒有那份耐心去思索這預言背後的幽隱之意的,就連卡西爾這樣的深刻的歷史洞識者,也不免會因為其種族意識形態的歧見,而將《西方的沒落》斥之為“歷史的占卜術”和“惡的預言書”,甚至偏執地將其視作是後來的納粹德國的政治神話的“哲學先聲”。斯賓格勒,這個名字在今天當被人提起的時候,仍顯出某種曖昧的意義,在處身於歷史之川流中的大眾的眼裡,他是為西方文化吟唱輓歌的“現代”祭司,是為未來文化診斷命運的“後”現代先知;而在處身於大學建制中、對歷史之血氣已感漠然的各類史家的眼裡,雖然公認斯賓格勒是著名的歷史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化診斷者,但在他們的各類史著中,斯賓格勒往往只佔有偏隅的一角,甚至根本就不會出現(如在我們的哲學史中)。面對斯賓格勒的行文中四處出沒的歷史“錯誤”,這些建制中人再也不敢貿然前行一步,因為歷史“學”、哲“學”的建制已經使他們的血氣枯竭,他們已經沒有辦法深入到歷史湧流的深處去感受歷史的脈動,而這種“感同身受”恰恰是斯賓格勒進行歷史之“觀相”的前提。因此,要理解斯賓格勒及其“西方的沒落”,首先就要對其人其時代作一番歷史之“觀相”。

一、斯賓格勒及其時代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1880年出生於德國北部哈爾茨山區的一個名叫布蘭肯堡的小鎮,家境在當地還算是殷實,父系幾代人都是從事採礦業,但傳到斯賓格勒的父親手中的時候,由於礦產資源日趨貧竭,便放棄祖業,出任了一個小小的公職。母系則是一個舞蹈世家,斯賓格勒的外祖父曾是一位舞蹈教師,他有一個姑媽是當時小有名氣的舞星。來自父系的地質學和礦物學的勘探精神和來自母系的藝術靈性,無疑作為一種家系的本能遺傳給了斯賓格勒,並在他的文化的形態學研究中有直接的體現。

1890年,斯賓格勒兩歲的時候,因父親的工作調動,舉家遷移到德國中東部的哈雷市。哈雷是德國著名古城,16世紀時曾是新教改革的中心之一,這裡有新教的教堂和新教的著名學府(即創辦於1694年的哈雷大學)。斯賓格勒在哈雷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1901年,斯賓格勒開始了其大學生涯,三年間,他先是在慕尼黑大學,接著在柏林大學,最後在哈雷大學攻讀學業,1904年在哈雷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其論文題目為《赫拉克利特斷簡研究》。次年又透過考試取得高中教師資格,隨即開始了其在中學的教學生涯,並於1908年到漢堡的一高中任職,講授的科目有數學、物理學、歷史、德國文學等。

斯賓格勒的父親在他上大學的那一年(1901年)去世,父親死後,母親便搬回老家布蘭肯堡居住。1910年,母親也去世,斯賓格勒繼承了一小筆遺產,雖不甚豐厚,但足可以維持生計。一年以後,他辭去了漢堡的教職,那裡的寒冷氣候令他飽受偏頭痛的折磨,於是他移居到南部的慕尼黑,決計在這裡做一個隱修的學者。按照常理,這個時候的斯賓格勒該考慮個人感情問題了,但我們沒有有關他這方面的任何資料,只知道他終身未娶。

在一開始,斯賓格勒對自己究竟該寫什麼,並無明確的想法,只是嘗試寫一些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通常都會寫的東西:詩歌、戲劇和小說。不過很快,對歷史和時勢的敏感使他對政治問題產生了興趣,他決計寫一本題為《保守與自由》的政論著作,以討論當時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