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如此,朝廷一道接一道旨意下來,勒令關寧、宣大和洪承疇的陝軍儘快帶兵入魯,解濟南之圍。
但遠在北京的崇禎卻有不知道,陝軍雖然如已經退出明軍作戰序列湮沒於歷史塵埃中的天雄軍一樣,乃是大明朝最能打的部隊。可他們這幾年同農民軍打得艱苦,又遠道而來,一刻也得不到休整,軍心士氣已然疲乏。如今,大隊軍馬尚佈置在京城宛平、蘆溝橋一帶,遠水救了近火。
要想解濟南之圍,還得靠關寧和宣大兩軍。
問題是,宣大軍經過兩次分兵,經過臨陣換將之後,新任總督陳新甲不能服眾。再加上盧象升以身殉國,眾人都心中悲憤,軍心已然不穩。再加上兵力薄弱,這樣的部隊又如何是十萬建奴主力的對手。只能在旁邊敲敲邊鼓,裝個樣子。
所以,這一戰要想打得像模像樣,還得靠關寧軍。
關寧軍到現在不但基本保持完整,且還有後勤補給源源不絕而來,表面上看來,實力不減反增。
但現在關寧軍的問題好象更加嚴重,盧像升殉國的賈莊之戰時,關寧軍距離天雄軍不過五十里,若是全力來援,快馬突進,兩三個時辰就能趕到戰場。只可惜,高起潛同盧象升、楊延麟有不協,關寧軍諸部畏帝如虎,為了保全自己,竟坐視天雄軍全軍覆沒。其死道友不死貧道的行徑,實是令人髮指。
所謂報應來得極快,當日,多爾袞多鐸挾大勝之勢,帶兵直趨雞澤,關寧軍未發一箭,再次崩潰。幾萬人馬,一日之內竟潰逃上百里。
這一戰輸得實在太慘,高起潛畏懼國法,竟將盧象升的死訊隱匿不報。楊嗣昌得到這個訊息之後,先是想誣陷盧象升遇敵退卻不戰的罪名,後來有懷疑他是否真的以身殉國了,派人驗視。
還好有楊延麟帶人在戰場上尋到盧象升的遺體,再加上順德知府於穎據實上報朝廷,這才弄清楚這一戰的實情。
訊息一傳回京城,朝廷一片大譁,這一戰還真是前所未有的慘敗。
崇禎皇帝為人異常精明,很自然地就知道這一仗的責任在楊嗣昌和高起潛身上。不過,這兩人都是他最最親信之人,又是自己一手提拔到高位上的。他又是一個好面子的人,就保持了沉默,並沒有處分這兩人。
而且,在他看來,現在也沒辦法招高起潛回京。
高起潛畢竟帶關寧軍有一段時間,同軍中將士磨合得極好。如今,朝廷的軍事首要任務是解濟南之圍。現在再換人,只怕又要重蹈當初以陳新甲代替盧象升的覆轍。
即便如此,高起潛的無能還是讓皇帝大為失望。他也知道,單靠此人,這濟南之圍還真就解不了。
於是,高起潛在一剎間失去了節制關寧薊鎮諸軍的權力,變成一個純粹的監軍。皇帝聖旨上雖然對高起潛和關寧諸將溫言撫慰。但所有人都知道,高起潛這次是大失聖望,他和自己在軍中扶植的力量已經遭到失敗。這個司禮監首席秉筆、御馬監管事牌子,內相中少有的知兵之人的前程只怕要走到盡頭了。未來他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下場,誰也不猜不出來。
其實,大明朝邊軍與建州交戰,丟城失地也是常態。對於統軍主帥的敗績,朝廷的容忍度還是很高的。即便盧象升的死和他有莫大關係,可這也沒什麼打緊。
問題是,關寧軍連續兩場不戰而潰,而盧象升卻力戰而亡,天雄軍麾下寧鄉軍卻連續打了兩場漂亮的大勝仗,相比之下,高起潛就顯得如此地不堪和卑劣。
高起潛大約也知道自己有大麻煩了,得到解濟南之圍的命令之後,一反常態地督促關寧諸軍不要命地朝山東趕來,到如今,已經完整成建制地到了地頭。
就在這個時候,陝西三邊總制洪承疇到了德州,手握尚方寶劍,以德州為中軍行轅,主持對敵作戰事。
在魯各軍主將聽到這個訊息之後,立即動身趕去德州和新任軍事主官見面。
孫元也不例外,大戰在即,也不是他傷心之時。收拾好心情之後,立即隨大學士劉宇亮一道,帶著黃佑和幾個護衛披星戴月動身。
自從劉宇亮將行轅設在寧鄉軍之後,孫元好象轉了運。有這個可以直接上達天聽的閣老在身邊,寧鄉軍中但凡有一點功勞,都會被老劉頭誇大十倍,以八百里急遞送往京城。
很快,泊頭鎮大捷就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有聖旨下來了。孫元終於得到升職,他的武勳從從三品的輕車都尉升為正三品的上輕車都尉,軍中有功將士也得到了封賞。
聖旨中,崇禎皇帝對劉宇亮和孫元大加讚賞,勉勵二人今後要奮勇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