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絲。織物光潤則易於下垂。本義:沒有染色的絲綢。

縑:古時一種很薄的絲織品,常用於書寫文字。

蕭子云(公元486—548年),字景喬,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南齊豫章王蕭嶷的第九子。齊建武四年(497),他12歲被封為新浦縣侯;梁天監十三年(514),他三十而立,初入仕為秘書郎、太子舍人,專為昭明太子蕭統著寫《東宮新記》。後來調任晉安王蕭綱的文學、司徒府主薄、丹陽尹(蕭繹)府丞,與蕭繹結為“布衣之交”。中大通三年(531),他被封為貞威將軍,出任臨川內史,兼侍中。大同二年(536),改任員外散騎常侍(皇帝騎兵隨從官)、國子祭酒(皇家學院院長),領南徐州大中正(南徐州總監察長)。

蕭子云性格沉靜,入仕後即為梁武帝的三個兒子當伴讀、老師或幕僚,但心思全然不在官場爭寵,而在書藝上。他師承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少善草、行、小篆,諸體兼備,而創造小篆飛白,意趣飄然。”梁武帝十分欣賞他的書法,“筆力勁駿,心手相應,巧逾杜度,美過崔實,當與元常(鍾繇)並驅爭先。”初唐書家歐陽詢(557—641)評說飛白,“張烏巾(張弘)冠世,其後逸少(王羲之)、子敬(王獻之)又稱絕妙爾。飛而不白,(惟)蕭子云輕濃得中,蟬翼掩素,遊霧崩雲”,可謂獲得真跡。另一位唐代著名的畫史畫論家張彥遠(約815—879)在《法書要錄》中,讚頌他的真、草:“少師子敬,晚學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備,名蓋當世,舉朝效之。”

當年,蕭子云的書法名揚四海,百濟國(今朝鮮半島漢江以南的古代小國)特意派出使臣前來南朝求購他的書法作品。其時蕭子云正擔任丹楊郡丞,奉詔回京,百濟使臣恭候於道,一見到蕭子云,遂向前拜謁:“侍中尺牘之美,遠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名跡也。”蕭子云為之揮毫潑墨三日,書寫了三十幅字,送給百濟使臣。

相傳蕭子云的毛筆是用胎髮製成,故而纖細不失。他的傳世墨寶,至今尚存草書《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師頌》。

梁太清二年(548),發生“候景之亂”,宮城失守。這位南朝書法大家蕭子云,東奔晉陵,四處躲藏,最後被活活餓死於顯靈寺中,時年63歲。由此可知,當年的候景篡逆作亂,竟然連佛廟淨土都無法讓一位文士安身藏命。

嗚呼!前車之鑑,後世之師。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始計第一》)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2、《遠期》

梁·張率

遠期終不歸,節物坐將變。

白露愴單衣,秋風息團扇。

誰能久別離,他鄉且異縣。

浮雲蔽重山,相望何時見。

寄言遠期者,空閨淚如霰。

這是一首借“秋風息團扇”,期盼遠行者歸來的古詩。

此詩解讀:夫君遠行終不歸,節氣事物轉眼變。自古:白露愴單衣,秋風息團扇。誰能長久惜別離,何況遠在他鄉異縣。夫君可知,為妻在家“浮雲蔽重山,相望何時見?”唯有“寄言遠期者”,早日歸來。此時此刻,守候在閨中之妻,已然淚如霰。

霰:本義為雪珠,詩人將它比作淚珠。可謂思念之切,期盼之急。

張率(公元475—527年)字士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祖父張永,宋右光祿大夫。父親張瑰,齊世顯貴,歸老鄉邑;梁天監初年復出,授予右光祿大夫(從二品)、給事中(皇帝近臣,掌省讀奏案)。張率12歲習文,每天作詩一篇,稍後學賦,至16歲已寫下二千餘篇詩賦,名揚朝野。

建武元年(494),齊明帝蕭鸞篡權得位,因諸子年幼,封其侄子蕭遙光為揚州刺史。蕭遙光召張率為揚州主簿,被他婉謝。三年後,張率20歲,初仕為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不久,調任西中郎將、南康王蕭子琳(齊武帝蕭賾的第十九子,時年11歲)的功曹史,又因疾未赴。蕭衍拜相輔政,他被召為相國主簿(相府總領事)。天監初年(502); 梁武帝蕭衍禪承大位,張率歷任鄱陽王友(梁武帝異母弟蕭恢)、司徒(謝朏)府掾、文德省待詔、秘書丞。天監七年(508),他調任建安王(梁武帝異母弟蕭偉)府中記室、參軍,次年任晉安王、雲麾將軍蕭綱的中記室,並隨蕭綱出鎮南兗州、荊州、江州,擔任諮議參軍、記室,長達十年。後調回東宮(昭明太子蕭統)出任太子僕,不久又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