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但蘭靜透過有意無意的打聽,還是從馬爾漢以及別人那裡問出了十三阿哥的一些行為,而這些行為好象跟這個時代的人並沒什麼區別,對沙盤這個計劃,他雖然也提出過一些獨到的見解,但其中也並沒有現代人的痕跡。
真正讓蘭靜打消懷疑的是,馬爾漢後來告訴她,十三阿哥獻出的那個瑞光鏡,其實是四阿哥莊子裡一個叫黃履莊的人弄出來的,他非常的擅於會做很多精巧奇特之物,四阿哥對此並不是很在意,但十三阿哥卻很感興趣。馬爾漢聽說,這個黃履莊從小就喜歡做一些奇巧之物,在七、八歲讀私塾的時候,就曾雕鑿了一個內含機巧的小木人,這個小木人放在桌子上,只要將桌子一邊抬高,它就能沿著斜面一步步走下來。到他十歲的時候,因為喪父和家境貧寒,投靠到了住在對外通商口岸的揚州城裡的外祖父,從而能夠方便地看到歐洲傳教士寫的一些科技著作,也讓他的發明創作更加的靈活多樣了。
除了瑞光鏡之外,黃履莊還發明製作了“驗燥溼器”,就是裡面有一指標,空氣乾燥了,就歪向左邊,空氣溼潤了,則歪向右邊,用途是預證陰晴的,這個發明倒是在四阿哥莊子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收成也因此得了利,四阿哥知道之後,馬上就將此物獻給了康熙,說是現在正準備。
聽了馬爾漢的描述之後,蘭靜馬上就知道了,什麼“驗燥溼器”,不就是溼度計嗎?看來十三阿哥並不是穿的,這個黃履莊才是自己的老鄉,只是他現在身在四阿哥的莊子裡,要見一面怕是很難,好在蘭靜本來也沒有要見這種老鄉的意思,也就不覺得有什麼遺憾了。之前,蘭靜懷疑十三阿哥是穿越人士的時候,因為他的身份高,蘭靜還有著一份擔心,現在她也不怕了,雖然那個黃履莊是在四阿哥莊子上的人,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想來應該是不會來找自己麻煩的。
而且有了這個人在也有好處,至少那沙盤在製作上也多了些保障,進展也快了許多,可是這一快就出了事,本來蘭靜只提出把太后故鄉科爾沁的地貌做出個沙盤來,四阿哥見時間有富裕,就想著趁著剛剛征討完噶爾丹,乾脆把蒙古主要地方的地貌都做出來,這樣工作量就一下子增大了不少,在康熙萬壽之時,是怎麼也完不成的,好在康熙去南巡了,這個沙盤又是個太大的物事,不可能遠路送過去,倒是為幾個阿哥和馬爾漢爭取了一些時間。
突然加大的工作量,讓馬爾漢忙得腳打後腦勺,幸好有太太和蘭靜每天熬的補湯盯著,他這般的年紀才沒有因為勞累而倒下來,不過忙也有忙的好處,這樣一番忙碌下來,馬爾漢對因著五姑娘的事兒而形成的心結已經無暇去理會了,對高氏的關注也跟著少了起來,於是高氏剛剛見強一些的病情又起了反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二姑娘從盛京回來了。
二姑娘雖然嫁的人家比不上兆佳氏府裡顯貴,但總也是官宦人家,體面上自然是有的,雖然此次是探疾而來,卻也還是大車小輛的,跟著的僕從數量也不算少,太太身為長輩,自然是不用迎出去的,本來蘭靜和六姑娘也是可以等到有人來請之後再過去的,不過因為她們現在正學著管家,就一起迎到院子裡了。
行過禮之後,握住了二姑娘的手,再看看她的臉,蘭靜心裡微微一驚,二姑娘以前雖然不是個活潑的性子,卻也並不象現在這個木訥,而且這身子骨也比之前瘦了不少,難道說五姑娘的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二姑娘在那邊確實是過得不好?
還沒等蘭靜開口與二姑娘寒暄呢,這時卻有一個聲音響了起來,“這是六姑娘和七姑娘吧?奴才給兩位姑娘請安。”
聽聲還沒見人呢,蘭靜臉上雖然保持著平靜,但心中卻已經有了不悅,這人既然口稱奴才,那在主子沒發話,她就沒有搶先開口的道理,眼角餘光掃去,一旁的六姑娘面色也閃過一絲不悅,蘭靜的目光再轉向那個開口之人,卻原來是一個嬤嬤,有四、五十歲的樣子,臉型稍嫌有些長,面上雖然帶著笑,卻不知道怎麼的,總覺得帶著一些寡氣。
“二姐,這位是?”蘭靜看過那個嬤嬤之後,卻並沒有直接去問她,只用疑惑的目光看向二姑娘。
“這是黃嬤嬤,是我額莫克(滿語,婆婆)身邊的人。”二姑娘微低著頭介紹著,然後又跟黃嬤嬤介紹了蘭靜和六姑娘。
蘭靜心中一愣,會通知已經遠在外地的已嫁之女歸來,一般來說這個人的病情就不是很好了,按照禮數,二姑娘的丈夫本是應該陪同她一起過來的,畢竟高氏既是二姑娘的庶母,又是她的生母,但因為早就接到信兒,二姑爺因著公務繁忙不及前來,不管這理由是真的還是找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