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沒說,我也不知道了。怎麼?做實驗不好嗎?”
芳華趕緊說:“不是啦,就是覺得她那時候都四十多快五十歲了,一個快退休的人了,怎麼還會改變專業呢?
嘉輝想了想說:“我猜,也許是她那時候身體情況不允許,才離開臨床的吧。其實,有了良好臨床基礎的人,更能搞好醫學的科研工作。”
芳華聽了也就不再說什麼了,不過,嘉輝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上班他又見到了老專家沙茹。
其實,以前他出入研究所電梯的時候,也曾見過這位鶴髮童顏的老人,但是老人顯然不曾注意到人群中的這個陌生年輕人。
但是這次,嘉輝去圖書館借閱期刊的時候,正好碰到了沙老。
沙茹先認出了正在書架前找書的嘉輝,很高興地和他打招呼:“小夥子,原來你也在這裡工作啊?”
“是啊,沙教授,我就在孫副所長的實驗室工作。”
“嗨,別叫教授,叫我沙老師就行了。哦,孫飛那兒不錯啊,重點實驗室嘛。那你是研究什麼的?”
於是,兩人在圖書館裡聊了一會兒。沙老師最後對嘉輝說,她雖然早就退休了,但還是會經常回實驗室,看看實驗動態、寫寫文章、找學生幫忙打字校對書籍什麼的。
她讓嘉輝沒事的話,就去她那邊串門,還特意請他去喝下午茶。
這是老人多年的習慣了,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會請科裡有空的人都去她辦公室坐一坐。她提供糕點,每個人自帶喜歡的飲料,大家在一起邊吃邊聊。
嘉輝想著這個時間也不衝突,便欣然接受了邀請,當天下午就去參加了沙老的茶話會。
他因此認識了沙老實驗室裡做實驗的幾位放療科研究生,大家倒是挺談得來的。以後,嘉輝也就隔三岔五地去頂層——沙老的實驗室在研究所的最高層,和沙老以及新認識的朋友們聊天喝茶。
沙老退休前是該實驗室的主任,當年實驗室也曾人才濟濟、鼎盛一時。但後來,特別是在開放後的八九十年代,這裡清貧的待遇,使得很多人都紛紛出國另謀發展了。當沙老退休後,她所在的實驗室就更加萎靡不振了,就剩下了幾名實驗員,連正式的主任都沒有,只能由放療科主任代管。
不過,這實驗室本來就是直屬於放療科的。這一點倒是和病理實驗室相似,因為這兩個實驗室是研究所內唯一的兩個屬於臨床的實驗室。
醫院和研究所雖然是一家,但是工作性質不同,獎金分配製度不同,所以人事、財務等事務還是兩邊大致獨立的。
但沙老的生物學實驗室是直接為腫瘤放療服務的,從建立之初就是直屬於放療科,後來幾次行政制度改革時,研究所都想把這個實驗室兼併過來,但是放療科創始人有兩名院士,一直據理力爭,才將這個生物實驗室最終保留在臨床放療科的體系內。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放療的特殊性了。
一直以來,說到腫瘤的治療手段,人們肯定想到的是手術和放化療。的確,這三者直到今天都是經典的三大治療手段。儘管人們不斷研究出免疫治療、激素治療、基因治療等新的療法,但是在臨床上的療效得到肯定的還是老三樣,暫時沒有別的療法能取代它們。
那麼,這三種療法孰優孰劣?哪種方法最好呢?
手術,當然是首選的,最有效的方法。
經權威機構統計,惡性腫瘤患者經過各種方法治療後的五年生存率是45%,也就是說有45%的腫瘤病人可以被治癒(對惡性腫瘤而言,五年後還活著就是治癒)。
在這45%的病人中,有22%是依靠手術治癒的,18%是靠放療治癒的,只有5%的才是靠化療治癒的。
所以,放療是一種幾乎可以媲美手術的,療效很好的治療腫瘤的方法,它既沒有手術那麼高的風險,也沒有化療那麼嚴重的全身反應。
在國外醫學界,一貫比較重視放療。但在國內,由於放療的儀器裝置昂貴、養護麻煩,以及配套的技術複雜,所以國內醫院對腫瘤病人的放療一直開展的不好。反倒是化療,因為不需要複雜的技術、門檻低,而且經濟效益明顯,國內大部分腫瘤病人都會接受化療。
放療難就難在——要幫助腫瘤患者完成一個好的放療療程,不是僅僅有放療科醫生和放射線就行了。
它還需要放射物理師和技師協助制定計劃和實施照射,這裡面就涉及到放療儀器發射射線的劑量、角度等等方面。
此外,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