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小說:境由心造 作者:飄雪的季節

品位。不見得多麼好的布料,卻因剪裁得體,做工精緻,穿在身上就顯出了與眾不同。記得鄰居家有一段料子,幾家鋪子都說買少了,不夠做衣服。拿到上海,裁縫師傅量完尺寸就誇料子買得好:“多一寸浪費,少一寸不夠”。做成一件春秋裝,式樣新穎,美觀合體。上海人的精打細算,確實名不虛傳。

上海人秀氣。他們吃飯用小碗、小碟,不像北方人,大人、小孩都端著大海碗。上海的媽媽們管他們的孩子叫“弟弟、妹妹”,我一直想不通,這麼一叫媽媽不是成了孩子的“姐姐”了嗎?

在人們印象中,上海是全國最好的城市,我的一位上海籍的朋友曾認真對我說過,“我家往上好幾代可都是真正的上海人啊”。那時候的上海,好比現在人們心目中的紐約或者巴黎。

合肥離上海不遠,到上海去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經是我的一個願望。後來回到北京上中學,我的數學老師就是上海人。他當時不到三十歲的年紀,課講得很棒,性格溫文爾雅,襯衣的領子永遠潔白,頭髮梳得一絲不苟。他會唱評彈,一曲《蝶戀花》唱得疏音婉轉,優美動聽,曾在學校聯歡會上演唱。上海話“黃、王”不分,“胡、吳”不分,老師姓胡,卻總說自己姓“吳”,點名時也常要鬧點笑話。更有意思的是他色盲,如果他在課堂上指著劃了綠粉筆道的公式說:“劃紅線的是重點。”我們就會笑倒一片——綠粉筆是我們偷偷放的,他的粉筆盒裡只有紅粉筆。老師知道我們無惡意,往往一笑了之。那時,我們全班同學都喜歡他,我也因此而熱愛數學。

以後參加工作到了西安,單位很小,只有兩三百人,除本地人,還有北京人和上海人。北京人多是從農村招來的知青,上海人則是剛剛經過農場鍛鍊的大學生。北京人和上海人都不怎樣安心留在這座西北名城工作,他們最大的共同語言就是如何把自己弄回屬於自己的城市。

後來我發現,在這個問題上,上海人遠比北京人執著和雷厲風行。幾年之內,上海人走得一乾二淨,北京人則在二十年後還有人留在那裡。在當地人眼中,北京人豪爽大方,沒架子,上海人自私小氣,北京人比上海人口碑好得多。

有一段時間,上海人似乎在全國混得很沒有人緣,被稱之為小市民。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特別是北方人,越是當著外地人,越是要說別人聽不懂的上海話。後來上海出了“四人幫”(其實四人幫中沒有一個純粹的上海人),更是使他們在各地的威望大打折扣。

說來也怪,我從小在京滬鐵路上來來往往無數次,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走到過這條鐵路的盡頭。

在多少次漸漸離近而又掉轉身之後,與上海的神交也越來越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個深秋,當我終於踏上這片土地置身於上海的時候,儘管上海人的語言和做派依然獨特,這種感悟與我多年對上海的印象卻是那麼不同。就像一位心儀已久而未曾謀面的偶像,我對它所有的想象似乎已經變得支離破碎、模模糊糊。

如今這座城市就在我眼前了。這是一座古老而嶄新的金融城市。白天的東方明珠、金貿大廈摩天而立,夜晚的外灘人流熙攘、燈光燦爛。渡過黃浦江,月色下的濱江大道幽靜、柔美。與外灘隔江相望,美不勝收。

上海音樂學院是一定要去的。走在汾陽路上,踏著蒼老的法國梧桐的片片落葉,從一扇扇開著或者半開著的窗中探出來的音符在空氣中漂流,幾座典雅的小樓中進進出出著表情高傲的少男少女。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感悟上海(2)

一條三岔路口,一尊1937年樹立的普希金像讓人感到上海的文化底蘊;南京路的繁華,是上海的標誌;浦東的速度,是上海建設的步伐;上海博物館豐富的館藏,是世界文化在上海的視窗;上海大劇院的構思,是上海精神的展示。

駐足觀賞,浮想聯翩。據說大劇院的空間結構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構圖,三面都是玻璃幕牆,採用的是建築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鋼架式支援法;將人與大自然融合的天地人觀念,與開放精神結合。

我喜歡上海。在嚮往多年後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我有點理解當年的上海教授和上海大學生依戀這座城市的原因了,因為它獨一無二。

高玉蘭小傳(1)

高玉蘭是一個棄兒,身世和出生年月不詳;生身父母是誰,恐怕永遠是個謎了。

高玉蘭被棄時大概還不到半歲,嗷嗷待哺的樣子,很招人待見。從面相上看,她不大可能出生於名門,雖然夠得上漂亮眼睛大而明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