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丹發動這次東侵喀爾喀的戰爭是同俄羅斯勾結,受到沙俄暗中驅使的,以此干擾中俄尼布楚談判,直接影響邊界畫定——清廷原本要與俄國在外蒙古地方,談判雅克薩戰後簽約問題;但因此次戰爭而使得道路受阻,無法談判,以致改在尼布楚會商,清廷改變態度,損失不少領土,於是老康迫切的感覺到,蒙古問題必須立刻解決了。
老康一向是個很會抓住問題實質的人,蒙古局勢一團亂麻,他卻很乾脆地揮兵直指禍亂的源頭葛爾丹,甚至自己親征,打算過一把上戰場的癮——雖然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如願,戰爭也只是表面上佔了個上風——他做好了百般準備,戰術戰略都十分得當,甚至成功地把葛爾丹主力都圍起來了,他老實哥哥福全卻中了敵計,生生把葛爾丹主力給放跑了——但是即便只是表面上的上風,老康也抓住機會,趁葛爾丹暫時不敢來犯,舉行多倫會盟,調解喀爾喀蒙古各部內部的紛爭與將他們收為己用,這就是多倫諾爾會盟的由來。
康熙三十年四月三十日,老康和胤礽率精兵悍將來到距北京八百餘里的多倫諾爾。
“多倫”,蒙古語意思是七,“諾爾”蒙古語意思是泊,就是附近有七個小湖泊的意思。老康和胤礽的軍隊一來到,布營後就命喀爾喀蒙古部眾向皇營移近50裡,按萬水朝宗、眾星捧月之勢與內蒙古盟旗帳幕一起,環繞皇營屯列。
這是一個下馬威,但喀爾喀部眾還指著老康庇護,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只能領命。
然後第二件事是派內大臣索額圖等傳達諭旨,要土謝圖汗對殺死札薩克圖汗寫出認罪書,承認“擾害生靈,實臣等之罪”。將其“認罪書”發給與盟的各部首領,以求取得札薩克圖汗弟策妄扎布等的諒解與各部首領的寬容。然後休整一天,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二,會盟才正式開始。
老康這次帶胤礽來是有讓他在草原各部立威和轉移他注意力的意思,胤礽自然明白他的苦心,也並不想真的惹他厭煩,所以雖然仍不忘時不時在眉宇間流露出一絲輕愁,協理他這些事情時照樣做的完美無缺,處處符合他的心意,讓老康既憂愁又滿意,滿意他的能力心性,又憂愁他對人倫大欲的厭惡抗拒——愛子處處都好,可這樣厭惡性事,以後的子嗣問題怎麼辦!?
這可是比什麼都關緊的!
然而此時這樣的情勢,卻不容他在那件事上投放更多的注意力,他只有時時把兒子帶在身邊,讓他不更清寂下去。胤礽一向孝順,從不忍做違逆他心意的事,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也總是盡力剋制那個傾向。
作者有話要說:這一章沒啥內容,都是故事背景,不愛看的童鞋可以跳過
多倫諾爾之會(二)
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下面的自然就簡單多了,主要就是來奔的喀爾喀三部的臣服問題。
這個問題說難很難,因為這三部的人實在太多了,有十多萬,還幾乎都是能征善戰的青壯年部眾,老弱病殘早在逃亡的路途中被淘汰了,處理稍一不妥當,就會釀成大禍,甚至手腕不得力還會遭他們反噬——不是隻有葛爾丹有南下牧馬的念頭。說不難也不難,他們被葛爾丹一路追逼到這裡,早已狼狽不堪,生存都成了問題,稍加撫卹,只要能幫助他們活下去就能讓他們感激涕零,收心順服,這是一個大好時機。
老康皇帝當了這麼多年,多少大風大浪都見過了,自然不會錯失這個機會,到了多倫諾爾的第二天檢閱了自己的軍隊,第三天就開始正式會盟。
會盟的場所自然仍然是胤礽佈置的,怎麼好看怎麼氣魄怎麼來。會盟之前他研究過這幾個部落的情報,由於這年代的通訊技術不發達,這些遊牧民族的人民見識不怎麼廣,還是很淳樸厚道好糊弄的,加上胤礽準備充分,技術難度並不怎麼大。
碧藍的天空下搭建了一頂標誌身份的巨大黃色帳篷作為老康的主場,又在兩邊搭建幾頂紫紅色帳篷安置各部來參加會盟的首領與王公貴族,又用各色金銀器具、華麗的絲綢毛皮將這些帳篷佈置的金碧輝煌,一眼看上去很能震懾住人。胤礽甚至從北京千里迢迢帶來了四頭象徵吉祥安康的大象。
到了會盟的時間,與會的各部落首領王公貴族到齊,向老康行三跪九叩禮,表示臣服,老康先召見了圖謝圖汗與哲不尊丹巴,雙方進行了一個正式表示歸順的儀式,然後將喀爾喀三部重新按內蒙古四十九旗的體制重新編制,接著才召見別的與會首領,然後分別封賞安撫。
召見完後自然是賜宴,胤礽發覺這時代的勞動人民們確實淳樸,就是這些據說已經是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