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樑骨。試驗大獲成功,草原上廣為流傳的那句“馬賊都是軟骨頭”終於又一次得到了驗證。驚懼而亢奮的拙赤答兒馬剌趕著馬群回營地去了。
臨行前回眸一顧,日落西山紅霞滿天,幾具屍體恬靜地躺在紅豔豔的血泊中,草原染上了一層靜穆而*的色彩!
紿察兒的死訊很快就傳到札木合的耳朵裡了,他勃然大怒,立即率領本部人馬,又四處找了些幫兇。這些幫兇包括泰赤烏部、弘吉剌部、合答斤部、塔塔兒部等,組成了十三部,共計三萬人。聯軍浩浩蕩蕩地越過阿剌兀惕土兒合兀的嶺,準備給鐵木真以致命打擊。
拙赤答兒馬剌仁兄不知是畏罪不敢將射殺紿察兒的訊息報告給大汗還是覺得此事稀鬆平常根本沒必要去驚動日理萬機的大汗。反正他就當這事兒從沒發生過,像原先一樣繼續一心一意地牧馬放羊。就這樣,對於一步步逼近的危險鐵木真卻渾然不知。殊不知一場大禍即將降臨到乞顏部的頭上來了。
十三翼之戰
眼看著札木合的大軍就要打過來了,鐵木真卻依舊毫不知情,形勢相當嚴峻。如果聯軍趁其不備像一把尖刀從背後狠狠插進他的營地,後果不堪設想。
有時候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會對歷史的走向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泰赤烏部裡有一個叫捏群的人,他的兒子在鐵木真處效力,因此他的心向著鐵木真。他透過另外兩個人將敵人的偷襲計劃秘密報告給了鐵木真。
當時大汗駐牧於古連勒古山,得知訊息後即刻組織軍隊,並通知擁護他的盟友前來助陣。全體騎兵集合起來約有一萬三千人,分為十三個古列延。
“古列延”究竟是什麼呢?請先看一個雷人的詞,一個還沒等你看呢,我就敢武斷地下結論說你絕對不認識的詞。“圐圙”(kū lüè),在現代北方內蒙古、河北、山西和陝西等省份,“圐圙”是指圈(quan),或者圈起來的一塊地。在過去內蒙方言裡,特指牧民為保護草場、防止破壞而用鐵絲網圍起來的草地。稱為“草圐圙”。 北方農村還把圍起來的牲畜圈稱作“羊圐圙”、“豬圐圙”等。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舊稱“庫倫”,就是城圈的意思。內蒙古也有個地方叫“庫倫”,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是庫倫旗的政府所在地,而且內蒙有好幾個地方都叫“圐圙”,規模只相當於村。《蒙古秘史》在“古列延”旁註釋“圈子”或“營”。可見“圐圙”為“古列延”的快讀音轉或異譯。
“古列延” 蒙古語意謂“圈子”、“環營”,它是牧民於駐牧時,由眾多氈帳結成的環形牧營。當某部落駐在某地時,就圍成一個圈子,部落首領處於像中心點那樣的圈子中央,他的幌車圍著他的氈帳形成最裡面的圈子,然後是牧羊者的帳幕和牧羊者的幌車,這第二個圈子向外輻射幾公里就是牧羊場,再擴大到第三個圈子,是牧牛者的帳幕和幌車,再向外輻射幾公里就是牧牛場,最外面一圈是牧馬者的帳幕和幌車,其向外輻射幾公里的地方是牧馬場。氏族首領的位置當然居於中心,而羊的自衛能力最差,當然在裡面,牛次之,馬的自衛能力最強,尤其是守夜的兒馬子,是護群的先鋒。在蒙元時期,遊牧民族的社會結構是生產和軍事兼併的組織,在打仗時他們也按這種形式佈陣,使敵人和異己無法衝進來。隨著這一戰術的精熟運用和不斷發展,古列延自然而然延伸為一種理念或者戰略戰術,併成為一代天驕率領的鐵蹄“蒙古旋風”狂飆勁掃、席捲歐亞的核心戰術之一。
剛手忙腳亂地臨時湊集齊一萬三千來騎兵,札木合的三萬騎兵便由北而下氣勢洶洶地殺了過來,鐵木真趕緊開拔向東迎戰,兩軍遭遇於呼倫泊西南的答蘭版朱思。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戰役,也是鐵木真自己領導的第一次戰役。結果由於寡不敵眾、倉促應戰,鐵木真軍大敗而逃,一口氣向西逃了三百多里龜縮入斡難河畔的哲列捏大峽谷中據險死守。札木閤眼瞅著烏龜縮排殼裡死活不出來,瞪著眼睛乾著急,無奈之下只得凱旋而歸了。
雄赳赳氣昂昂的札木合馬作的盧飛快狂奔而回,馬蹄揚起滾滾黃塵。如果你是個細心的人就會發現馬尾巴上拖著一個圓滾滾的東西。嘁,這哥們兒都當上好幾萬人的首領了,年紀也不算小了怎麼還這麼童心未泯?跟個頑劣的兒童似的在馬尾巴上繫個鞠。再定睛細看一下,你就會張大嘴巴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那圓球可不是用腳丫子蹴的鞠,而是一顆血肉模糊拖泥帶土的人頭。你想知道這是誰的項上人頭嗎?
似勝實敗
你知道馬尾巴上繫著的是誰的腦袋嗎?
札木合斜瞥了一眼,以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