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能這麼快就投降了東羅馬。真你妹的埃吉爾你個人渣”
所以說。就是這樣。威尼斯共和國的陷落說起來與埃吉爾不無關係。不過埃吉爾絕對不會承認就是了。
戰爭至此擴大了很多。東歐,巴爾幹,義大利,這兩片戰場最終因為威尼斯的降服而湊在了一起,總共幾十萬的大軍聚集在不同的旗幟之下,為了各自的信仰,領土,霸權與金錢而奮勇搏殺。在接到了有關威尼斯的情報之後,埃吉爾當機立斷,十萬大軍迅速出征,以聯軍統帥的身份命令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以及熱哪亞總督安德魯,率領本部兵馬,以及其餘自費參與十字軍的烏合之眾,總計一萬三千大軍南下,開闢第二戰場。支援羅馬。而自己則與勃艮第公爵查理一起,帶著六萬五千大軍北上,與威尼斯,東羅馬大戰一場。
這樣的佈局看起來卻是稍顯有點不平均:救援羅馬這麼重要的事情,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才對。而進攻威尼斯與羅馬的另外四萬大軍,這應該是第二重要的才對。
而且,算上如今在羅馬的,異常苦逼的一萬多教皇國軍隊,己方天主教這一陣線的軍隊才三萬多。然而東羅馬軍帝國,在聽說了聯軍進入義大利之後又是一陣調兵遣將,如今聚集在兩西西里全權總督納爾西斯帳下的東羅馬部隊,包括四個正規軍團,兩個守備軍團。總共五萬大軍而且幾乎都是職業部隊。比起法蘭西這一路,戰鬥力至少高了一倍。
相反,與埃吉爾作戰的這一路,只有四個正規軍團,再勉強加上威尼斯新附之眾,也是五萬人。而埃吉爾和查理的軍隊有六萬五。
喵了個咪的這算怎麼回事?重要的戰場只投入少量部隊,而次要戰場卻要投入大軍這還真是跟上個月,那個被羅賓漢射死的熱哪亞貴族軍官說的一樣。埃吉爾貌似就是想要搶一筆大的。而威尼斯,這個號稱是整個歐陸,天主教國家之中最富庶的城邦共和國。便是最好的目標了。埃吉爾沒發家的時候天天胡思亂想的:等自己實力強大了之後,就帶著軍隊來義大利城邦搶劫。這個願望,也終於要實現了。
就是這樣。
但是救援羅馬教廷做天主教世界的救世主。這樣的事情對於埃吉爾來說還是很有誘惑力的。所以說。應該怎麼辦呢?
將自己看不順眼的,並且也看自己不順眼的腓力二世,還有那個剛剛歸附的,無足輕重的熱哪亞總督踢到那個戰場去吧。反正自己的命令只是讓他們牽制納爾西斯而已。牽制個一萬兩萬的兵力,讓羅馬多撐個一兩季,之後就可以讓自己去收割了啊。
當然,對於這種不要臉的事情,反對的人還是有的,比如說法蘭西的腓力啊,腓力啊,還有腓力啊。之類。
但是反對無效。
埃吉爾在軍事會議上義正言辭的說道:“欲除去大樹,必先剪除枝椏,削弱根本,最後再以雷霆之勢破之。正是因此,所以我才定下了這樣的計劃。先去除威尼斯這個枝椏。之後再救援羅馬。相信我,沒錯的。”
腓力二世是真心的上了賊船了。還是一上去就再也下不來的那種。
於是戰略就這樣決定了。埃吉爾與查理兩個興高采烈的跑去搶劫,查理和安德魯兩個人愁眉苦臉的去拯救羅馬。
而與此同時,在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東南歐打成一片,不可開膠的同時,中歐,諾曼鐵騎在阿爾託利亞的手中攻城略地。連下漢堡,呂貝克,不萊梅三座德意志重鎮,將諾曼王國的國土大幅度增加。奧托聞訊不得不派遣部隊回援。然而派遣的部隊少了不管用——血腥女王阿爾託利亞的能力出眾。上萬諾曼鐵騎也不是紙糊的。接連大敗了數次薩克森軍隊之後。不列顛凱爾特女王的旗號在中歐一代也打出了名聲。
可是,如果派出的援軍多了的話。那麼正在最前線與之鏖戰的腓特烈,那也不是好惹的。事實上這一段時間就因為援軍派出的過多,所以兵力不足,在對抗巴伐利亞的戰爭之中處於下風。而奧托一世也是心高氣傲之人。並沒有聽從自己麾下主要將領,勃蘭登堡伯爵,霍亨索倫家族的弗雷德裡克(兩種翻譯法真是碉堡了)的建議,暫時服軟,同樣響應羅馬教廷號召,出動十字軍,以此讓對方失去進攻理由。(雖然奧托已經被革除教籍了)。也沒有聽從黑森伯爵路希維德的建議,收縮戰線,並割讓一定土地,與諾曼人達成和平條約。
而是選擇了繼續堅持。拼命作戰。
好吧,努力吧,薩克森戰鬥到最後一滴血落下。我看好你哦。
與此同時,哥特堡。差點被大西洋的風浪吞沒的卡特將軍終於回到哥特堡,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