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于禁的內心裡有兩種猜測,一是袁軍肯定有什麼大事,不然的話,不會這麼急著走,而且還是深夜。
另外一個是袁軍故意做個樣子給他看,是想引蛇出洞,然後伺機擊敗他。
這兩個猜測,于禁吃不準袁軍的目的,出於謹慎的他,倒是偏向於後面一個猜測,認為這是袁軍的計策,是想引誘他出兵。
所以,于禁便按兵不動,並且傳令城中將士嚴加防範,就此錯過了攻擊這支軍隊的最佳時間。
一個時辰後,袁紹的敗軍來到了濮陽城外的袁軍營寨裡,當他們發現這裡的營寨都空無一人之時,這才知道這些人都已經撤退了。
絕望之下,這些敗軍紛紛前往白馬,數萬敗軍爭先恐後的,生怕被張彥的追兵追上。
直到張彥率軍出現在濮陽城下,于禁才敢出兵相助,與張彥軍隊會合在一起,這才得知,袁紹被殺,袁軍戰敗的訊息,反而十分後悔之前沒有追擊沮授、審配的軍隊。
不過,張彥率領的騎兵經過一番長途跋涉的追擊,已經有些疲憊了,于禁率領的都是生力軍,加入追擊的行列後,優勢登時顯現了出來,反而衝在了最前面,掩殺敗軍。
兩軍合二為一,全部歸張彥管轄,大軍一直追到白馬。
冀州軍來到白馬渡口時,已經有船隻在那裡等候著了,沮授、審配也並未真正拋棄這數萬兵馬,畢竟這些都是冀州軍,是袁紹的精銳,不能輕易丟棄。
於是,沮授在白馬附近設下了埋伏,狙擊前來追擊敗軍的張彥軍。
一時間,箭如雨下,張彥等人猝不及防,被射死許多人,由於黑暗難辨,也不知道對方到底有多少埋伏,張彥正在猶豫之時,忽然吶喊聲四起,震懾天地,四面八方都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喊殺聲。
張彥見狀,也不硬拼,畢竟他已經是疲憊之師,而沮授的軍隊卻以逸待勞,又事先埋伏,控制了有利地形,自己若硬拼的話,必然會損失慘重。
於是,張彥下令撤退,遠離埋伏圈,但並未遠去,想要繞過去,卻發現其餘地方都佈滿了陷阱,瞬間便死了數百人。
無奈之下,張彥只得突破埋伏圈,又衝鋒了兩次,均被袁軍強大的箭陣而射了回來。
雖然心有不甘,卻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袁軍離開,以至於沒有徹底消滅這夥敵軍……(未完待續。。)
308北征黑山
平明時分,袁軍的最後一支軍隊撤離了黃河南岸,袁軍鎩羽而歸,雖然袁紹殞命,但實力卻沒有受到多少損傷。
袁軍賴有沮授之計,才能得以保全那麼多人。然而,張彥卻恨透了沮授,如果不是他,自己說不定已經將這些殘兵敗將全部擊敗了。
當沮授率領最後一批袁軍撤離黃河南岸時,張彥率領騎兵來到岸邊,眼睜睜的看著沮授等人離開。
這也怪不得張彥,只是袁軍箭陣太過強悍了,沮授所率領的這支軍隊,全部是弩手,每人手中一張弩機,一次能夠射出三支箭矢,瞬間就變成了相當於三萬人的軍隊。
而且此種弩機裝填箭矢非常迅速,操作也十分簡單,加上在沮授的指揮下,弩手們射擊的極有規律,絲毫不給人一點空閒的機會,這邊射完箭矢在裝填的時候,那邊則彌補了這一時間空缺,相互配合,箭矢如雨,讓張彥吃了不少苦頭。
說來也奇怪,這樣的一支弩手組成的軍隊,竟然沒有被列入精兵的位置,而且也沒有被袁紹使用,可見袁紹的庸碌。
不過,這也讓張彥看到了一個資訊,似乎沮授在有意透過這次對陣傳遞給他,告訴他河北的軍隊是很強悍的,不要跨界,否則的話,讓你有來無回。
沮授的船隊越來越遠,張彥一直等到那支軍隊完全消失之後,這才離開白馬,留下李典在此駐防,其餘人全部回濮陽。
這一戰。張彥堅守住了自己中原霸主的地位。與河北的袁氏也形成了勢均力敵之勢。至少現階段,張彥消滅不了袁氏,袁氏也無法消滅自己。
但是在張彥的心裡,要想消滅河北的袁氏,根本用不著他來動手。袁紹死了,臨終時根本沒有留下遺言,那麼誰來接任袁紹的位置,便成為了袁紹的兒子們的爭奪目標。
張彥熟知歷史。袁譚、袁尚勢必會相互爭權,最後更是兵戎相向,他只需在黃河南岸靜待佳音即可,等到二袁打的兩敗俱傷了,他再出兵不遲。
到那時,張彥再率領他的鐵血騎兵,橫掃河北,便會易如反掌。而現階段,他什麼都不用做,只需防守好防線。鞏固統治地盤的內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