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住以後,皇帝就形同一個傀儡,這樣一來,就沒人願意再為了爭奪皇位而相互殘殺了。這大漢,是姓劉的打下來的,是劉氏的基業,以後,還是劉氏的,本王絕對不會將他奪過來。而且本王能夠異姓封王,已經是破天荒的了,子孫也可以世襲,可謂是給子孫後代留下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如果本王當了皇帝,本王可以保證自己的兒子會成為一代明君,可是孫子輩本王卻管不住了,等本王百年之後,我的兒子百年之後,誰知道我的孫子輩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不會是一代明君?如果是昏君的話,那本王的一世英名,豈不是都要毀在我孫子的手裡了?而且,本王也會逐漸變老,人越老,就越糊塗,漢武帝英雄蓋世,是一代了不起的帝王,可是你們看看他晚年的時候都幹了些什麼?所以,我覺得這種改革是非常適合的,而且有能者居之,所有人才都會充分的展現出他的才華,充分的得到利用,再也不用為勾心鬥角,圖謀不軌而費盡心機了,把心思全都用在對國家的治理以及自身的職責上面,豈不是很好嗎?”
眾人聽完之後,自信的品了品其中的意思,似乎也真的是那麼回事。只是,他們一時之間難以接受這個事實罷了。
以前是皇帝說的算,如果改革後,真的實行這種體制,那就不是一個人說的算了,而是大家說的算,不僅削弱了皇權,還大大的增加了朝臣的說話的權力,國家大事都取決於內閣的決定,似乎更加民主了。
當然,民主這個詞他們是不會懂得其中的意思,但在他們心裡,這個詞確實可以用來形容他們的心理。
張彥接著說道:“而且,每個官員都有一定的任職期限,在任期間,如果表現的非常優異,非常稱職,就可以繼續連任,如果並不稱職的話,那麼只好調任,或者貶謫。這樣一來,你們人人都有機會來做內閣裡的丞相,來決定國家的大事。當然,除此之外,將來,我還準備搞一個議會,專門獨立於行政機構之外,負責提出建議,監督在職官員,議員並不參政,卻可以對政務提出合理的建議……說的都有些遠了,這些都是後話,以後再慢慢告訴你們,現在當務之急,是應該先著手實施改革的計劃,自上而下的改革,先從自我做起,你們覺得呢?”
眾人再次聽完張彥的這一番話,心中似乎都開始憧憬自己的未來了,而且張彥將行政、監察、立法三大機構的權力分開來運作,似乎每一個位置都是比較重要的位置,而且他們將來的每一個決定,都能夠決定國家的未來。
這樣的做法,似乎對於他們更加有利。如果皇權真的受到限制,那皇帝就形同虛設,誰還會拼死擠破腦袋,去當皇帝?
最後,眾人的心理上已經開始慢慢接受了這個既定的現實,那就是改革勢在必行。
只是,在一些小的細節方面,還需要再商榷商榷,以免制定出來以後,會惹起眾人的不滿,和一些官員的不適應。
正在這時,一名錦衣衛從外面走了進來,徑直來到張彥的耳邊,輕聲說了幾句話,張彥聽了以後,便尤為驚詫,立刻對錦衣衛吩咐了一些話,那名錦衣衛連連點頭,便很快出去了。
張彥則對眾人說道:“諸位,剛剛收到訊息,朐縣縣令糜強,在朐縣的港口截獲了公孫恭,並且從公孫恭隨身攜帶的行李當中發現了一份偽造的詔書,其中還有兩封書信,是分別給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的,是公孫康親筆所寫,大體是聯絡孫權、劉表,共同對我軍發起進攻,好讓我們首尾不能兼顧。這個公孫康,本王還沒有去找他的麻煩,他倒是先來找本王的麻煩,幸虧老天有眼,讓公孫恭落到了糜強的手裡,否則的話,後果不堪想象。”
“公孫康不除,遼東將永無寧日,屬下以為,改革的事情應該先放一放,待平定了遼東,再商榷改革的意見不遲。”陳群道。
其餘人也紛紛隨聲附和著,張彥道:“本王已經派遣徐盛去了幽州,這幾日,應該就會回來了,等徐盛回來之後,本王再著手佈置兵力,蕩平遼東,將公孫氏的勢力,連根拔起。至於改革的事情,就暫且放一放,這段時間裡,你們也好仔細的商榷一下,如果有不合適的,可以直接去掉,將最終的方案遞交給本王。”
張昭、陳群、王朗、顧雍、董昭等人都紛紛點頭稱是。
……
公孫恭和糜強一起,終於抵達了彭城,然而,當抵達目的地的時候,情況卻出乎了公孫恭的意料,他沒有等來相應級別的待遇,等待他的則是暗無天日的牢房,而且還是專門關押死囚的牢房。
公孫恭很不爽的文糜強,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