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1 / 4)

之後,張彥才放心離開了廬江。

幾天後,張彥剛回到彭城,便接到了右將軍、濮陽太守于禁的密報,信中說,河北的袁紹正在秘密集結兵馬,一個月內,已經先後兩次調兵到黎陽,于禁敏銳的察覺到,袁紹似乎在準備南征的事情。

無獨有偶,隔了一天,左將軍、青州刺史臧霸,也傳來了密信,信中說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袁紹不斷的對平原增兵,袁譚更是積極的操練兵馬。似乎有什麼大動作。

又隔了一天。虎烈將軍太史慈從河內傳來密信。袁紹大肆向上黨增兵,曹操更是從晉陽到了上黨,似乎有徵伐之意。

三封密信全部聯絡在一起,不難看出,河北的袁紹已經在蠢蠢欲動了,大肆增兵的用意,難道是想南征嗎?

從建安元年到建安三年,袁紹一直與張彥相安無事。隔河相望,而張彥兵進河內、河東,加上黑山軍的投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限制住了袁紹的發展,也實現了從側翼包圍袁紹的戰略。

三年來,中原在潛心發展,農業得到很大的恢復,治安穩定,百姓更是安居樂業。沒有戰事的日子,是那樣的平靜。

而雄踞河北的袁紹。也在這三年內積極的進行了屯田,使得糧草充足。而近一年來,袁紹又在繼續徵募了十萬兵馬,使得他的總兵力高達四十萬之多,這無疑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也使得他更加的兵強馬壯。

如果袁紹真的想南征,那麼對於僅有十三萬兵力的張彥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於是,張彥當即回覆了于禁、臧霸、太史慈,讓其派遣細作查明確切的實情,以及屯兵在上黨、黎陽、平原三地的總兵力,並且讓他們加強防範。

為此,張彥分別調集第二軍、第七軍趕赴濮陽駐防,第九軍趕赴青州高唐縣駐防。

第二軍是虎翼將軍徐晃的兵馬,徐晃現為汝南太守,一接到命令,立刻帶著大軍前往濮陽,把汝南的政務交給了汝南令來代為管理。

第七軍是討逆將軍陳應的兵馬,他現在是潁川太守,自上任以來,將潁川一帶治理的井井有條。他一接到張彥的調令,立刻讓楊修代替自己行使太守的權力,自己帶兵北上,趕赴濮陽駐防。

第九軍是破虜將軍呂岱的兵馬,他和徐晃、陳應一樣,也身兼太守之職,是廣陵太守,這邊接到調令,便立刻點齊兵馬趕赴青州。

除此之外,張彥還命令許褚的第四軍、以及趙雲、徐盛的侍衛親軍,隨時做好準備,一旦戰爭爆發,便會立刻開赴前線。

算上張彥的兩支侍衛親軍,張彥一共有十三軍,太史慈的第一軍自組建之初,便一直留在了河內,旁邊又有張燕的黑山軍互為犄角,加上太行山脈關山阻礙,大部分的關隘都由黑山軍駐防,所以張彥根本不擔心河內的事情,相反,他反而擔心濮陽和高唐。

橫野將軍李典的第十軍駐防在濮陽,歸右將軍于禁統轄。

而做為左將軍的臧霸,自從軍制改革之後,張彥一直奉行精兵政策,臧霸的軍隊多是山賊、盜匪出身,其部下也只聽從臧霸的號令,在沒有臧霸命令的情況下,張彥也無法調動他們,這些兵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成為了臧霸的私兵,將其打散進行重編的可能性極小。

再加上張彥出於糧餉等方面的綜合考慮,所以沒有把臧霸的這一股兵力編入正規軍,而是做為民兵來使用。

但實際情況上,他們卻是做為臧霸的軍隊真實存在的,一直駐防在高唐一帶,至於其軍餉、糧草等物的支付,都是臧霸透過商隊和遼東貿易所得的財富。

可以說,在整個張彥的軍隊系統裡,左將軍臧霸是最窮的一個,因為他要想法設法來豢養自己的私有軍隊,而且還不能動用官府的錢糧。

不過,這個情況張彥也心知肚明,為了安撫臧霸的情緒,張彥每年會額外賞賜給臧霸一大筆錢,而這筆錢,差不多是臧霸每年軍費開支的一半。

正因為如此,臧霸才沒有任何怨言,埋頭苦幹,並且與他的下屬孔融、王修、步騭、嚴畯等人相處的十分融洽,更是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將青州治理的有條不紊。

其餘幾個軍分別分佈在廬江、金陵、雍州,其中,張遼的第三軍、高順的第八軍屯兵在廬江,兩軍也剛剛取得了廬江自衛反擊戰的勝利而名聲大噪。

橫海將軍周泰統帥的第五軍、橫江將軍蔣欽統帥的第六軍,則屯兵在金陵郡,歸屬後將軍、揚州刺史、金陵太守陳登管轄。

最後一軍,是牛金統帥的第十一軍,目前駐紮在雍州的長安城,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