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都向劉表投降,而他也不例外。
但是,袁渙也清楚的認識到,蔡瑁這個借刀殺人之計的後患,所以才會對蔡瑁有所防範,也怕蔡瑁從中使詐,既做了蔡瑁的殺人的刀,又成了蔡瑁刀下的亡魂。
不過,袁渙並不笨,他自然不會讓蔡瑁一箭雙鵰,而是改變了他與蔡瑁約定的計劃,目的在於調開蔡瑁的大軍,以免汝南城會受到威脅。
除此之外。袁渙更是派人去各地搬請救兵。距離平輿最近的應該是陳郡。陳王劉寵有一支五千人的私人武裝,在戰鬥力上,至少比那些民兵要強一些。但是據袁渙所知,張繡率領大軍攻擊潁川,潁川太守楊修已經向陳王劉寵發出了求救的訊號,而劉寵則率領所部大軍前去支援潁川去了。
那麼退而求其次,就要數駐守在譙縣的這支大軍了。譙縣是現在的衛將軍許褚的故鄉,也是昔日沛國國相陳珪下葬的地方。張彥為了紀念陳珪、陳登父子對自己的幫助,便派遣了一支五百人的軍隊為陳珪守墓,守墓的將領不是別人,正是何儀。
何儀自從與劉闢、等人歸降張彥之後,便成為了徐晃的部將,但後來卻因為犯了一些罪過,而被貶謫,罰到譙縣這個地方來為陳珪守墓。
但是,譙縣因為出了許褚這個猛將,所以當地民風十分彪悍。好勇鬥狠更是出了名的地方,縣中官吏一直約束不住。無奈之下,只好請何儀前來加以威懾。
何儀又與許褚有過交情,與譙縣的這些人一番交談之後,這才知道他們都有參軍的意願,想成為像許褚那樣的將軍。於是何儀便以淮、汝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不能沒有駐軍為由,向張彥提出建議,徵召譙縣一些青壯年入伍,一方面可以增強譙縣,乃至周邊地區的安全防禦,並且作為拱衛彭城的一支軍事力量,另一方面也為譙縣減少了一些治安問題。
兵力不足,一直是張彥較為頭疼的問題,所以張彥聽到何儀的這個建議後,立刻就答應了,並且讓何儀全權負責此事,徵召淮、汝一帶的青壯年,補充兵力,農閒的時候加強訓練,農忙的時候則幫助周圍百姓進行收穫。
於是,何儀便大張旗鼓的徵召勇士入伍,起初的時候,軍隊數量也就幾千人,但後來逐漸擴大,直至今天的兩萬人。
而何儀也因為此事官復原職,再次成為了將軍,專門負責統帥這支軍隊,駐守在譙縣保境安民,更作為拱衛彭城之用。
當初前去譙縣負責宣旨的人,就是袁渙,所以袁渙對譙縣的軍隊可謂是瞭如指掌。
後來因為劉闢、何曼對徐晃嚴格的治軍手段不太適應,便祈求要求調動。
於是,張彥幾經考慮,便把劉闢、何曼調到了譙縣,再次和何儀匯聚在一起,三人共同掌管這支兩萬人的軍隊,而這支軍隊,名義上則屬於衛將軍許褚的部下。如此一來,這支大軍更加引以為榮了。而何儀、劉闢、何曼等人也更加用心的為張彥效力了,生怕再出現什麼岔子。
袁渙這次所搬請的救兵,就是何儀、劉闢、何曼所統領的這支軍隊,作為拱衛彭城的駐軍,這支軍隊平時都訓練有素,不敢有絲毫怠慢,何儀、劉闢、何曼也一改昔日的匪氣,做起事情來,也十分認真。
因為,何儀、劉闢、何曼等人不願意給許褚丟臉,而軍隊裡大約有半數以上都是譙縣的青壯年,他們既不願意給許褚丟臉,也不願意給家鄉的人丟臉,他們相信,譙縣人一定會名揚天下的。
袁渙表面上讓蔡瑁去攻擊這支軍隊,可實際上,這支軍隊已經在來平輿的路上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明日便可抵達。
蔡瑁想利用袁渙來個借刀殺人之計,可袁渙也不傻,他更想利用這次既除掉劉表,又對蔡瑁反戈一擊,讓蔡瑁知道他的厲害。
劉表跟隨袁渙很快便來到了平輿城,城門上面張燈結綵,像是要過年了一樣,城門口的道路兩邊,百姓更是夾道歡迎,更加滿足了劉表的虛榮心。
此次劉表出征,以蒯良為軍師,蒯越則負責守衛襄陽城,但當所過各縣都紛紛望風而降的時候,劉表便漸漸的失去了防範的意識,更是對汝南郡志在必得了,當劉表得到袁渙的降書後,他最後的一絲擔心也瞬間煙消雲散了。
而且蔡瑁擔心蒯良在劉表身邊會礙事,便向劉表進言,讓蒯良去協助劉備負責押運糧草,把蒯良給徹底的支開了。
這樣一來,劉表的身邊一直環繞著蔡瑁的人,則更有利於蔡瑁的行動。
劉表興高采烈的跟著袁渙來到了平輿城,看到眼前的這一幕,彷彿像是凱旋而歸的勝利之師一樣,這一路上的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