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部分(3 / 4)

給佔據了,最後又帶著大軍兵臨薊城城下。

這一路上,幽州軍曾經多次率軍堵截,但都均以失敗而告終,將不衝鋒,士兵不前,士氣低落的厲害。無奈之下,曹真為了振奮士氣,帶著親隨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朝著烏桓鐵騎的陣營裡便衝了過去。

可是,非但沒有能夠成功的激勵起士氣,反而身受重傷,險些丟了性命,至今臥床不起。

無奈之下,別駕程昱只好宣佈大軍暫退到薊城避難,並且寫信給曹操,祈求派遣援軍到來。而他則率領全軍躲在薊城裡,堅守不戰。

烏桓來的都是騎兵,又不善於攻城,所以就坐在城外與城內的敵軍乾耗著。

當然,蹋頓並沒有白坐在這裡,他用四萬大軍圍城,一萬大軍派往各縣進行抄略,燒殺搶掠,姦淫擄掠,無惡不作。

一時間,薊城外面,方圓百里之內的村莊、鄉鎮、縣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房屋被大火付之一炬,田地被鐵蹄無情的踐踏,百姓死傷無數,方圓百里內,到處都是一片哀嚎,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烏桓人所犯下的罪行,更是隨處可見。

程昱站在薊城的城樓上,瞭望著遠方,眼睛所觸及到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濃煙滾滾的,天地間一派荒涼的景象……(未完待續。。)

321蹋頓享樂

烏桓,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遊牧民族,與鮮卑同為東胡族的一支。

秦朝時,匈奴人馬踏東胡,統一了大草原。東胡戰敗後,其部族四分五裂,其中有一部分民眾遷居到了烏桓山一帶居住,此後東胡的這部分民眾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部落,部落以烏桓山的山名來做為部落的名字,稱為烏桓,這便是烏桓族的由來。

漢武帝時期,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

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等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的管轄,不得讓其與匈奴通,並且將烏桓人分成若干部落,每個部落設定首領一人,稱為大人,各部落烏桓大人開始各自為政,互相攻伐,所以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到了東漢末年,烏桓的人口由於連年征戰,逐漸減少,加上世仇鮮卑人的侵略,使得烏桓人一直處在內憂外患的階段,不得不依附著大漢朝生活。

但是,大漢朝也並非是一棵長青的大樹,黃巾起義爆發之後,大漢朝名存實亡,昔日一棵茁壯的大樹,如今已經變得腐朽不堪。烏桓人於是趁機反抗大漢。掠奪幽州。

常言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漢朝再不濟,也不會讓烏桓人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撒野。

所以,大漢朝派去了劉虞,擢升了公孫瓚,二人一文一武,配合默契,率軍抵抗烏桓人。最終瓦解了烏桓人的進攻。

此戰之後,更使得公孫瓚一戰成名,白馬將軍之名,更是在烏桓人中聲名大振。

也就是在這次反抗失敗之後,烏桓人好不容易積蓄了很久的家底,一下子全部打沒了。

不過,上天倒是很眷顧烏桓人,不至於讓烏桓人遭受滅頂之災,公孫瓚、劉虞居然鬧翻了,開始明爭暗鬥。除此之外。好勇鬥狠的公孫瓚把視線轉移到了諸侯混戰的局面中,此後的七八年間。烏桓人才得以有了喘息的機會。

這種狀態,烏桓人一直維持到李財第一次從徐州遠赴遼西求購馬匹,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看到了機會,果斷的與李財做了一筆買賣,換來了一批精良的武器和戰甲,裝備了差不多有五千名騎兵,經過一番訓練後,蹋頓首先拿鄰居遼東屬國的烏桓大人蘇僕延開刀,結果藉助兵甲之利,一戰而勝,打的蘇僕延狼狽而逃,最後被迫臣服於他。

這之後,嚐到甜頭的蹋頓,便開始與李財進行了多次交易,幾年下來,共從和李財的貿易得到了三萬套兵甲。

除此之外,還有大批精鹽,蹋頓在草原各處高價兜售精鹽,狠狠的賺了一筆錢。蹋頓隨之將這筆錢用在了打造武器和戰甲上,又造了兩萬套鐵質武器和鐵質的戰甲,這才裝備出了這支龐大的五萬烏桓鐵騎大軍。

薊城城外,烏桓人的王庭裡,烏桓大單于蹋頓正在大帳裡宴請諸位烏桓大人,每個人的懷中都抱著一名搶來的美女,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生活的十分愜意。

遼東屬國的烏桓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