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亨利·摩爾或者文樓的作品,就差不多是非常現代的工藝產品。它們是一些在工廠、車間、作坊或工作室裡,用機械或非機械手段加工過的金屬或石木材料,一些無可名狀的幾何或非幾何形體。如果藝術家不給它們命名或加以解釋,那麼,我們在觀賞它們時,其心情也許會和原始人觀賞一塊加工打磨得特別好的石頭或木頭時的感受不相上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賦質料以生命(2)
這種心情是一種確證感,是對人類改造和創造世界的成就和能力的認同和欣賞,因此它是能夠給人以快感的。只要看看兒童雕刻木頭或玩泥沙玩麵糰時的聚精會神和津津有味,就不難證明這一點。由此我們可以推論,我們的遠古祖先在製作石器和陶器的時候,也曾有過這種快感。正是這種快感,使他們在做完了實用的工具和器皿以後,在有閒暇和餘力的時候,也想雕刻或捏塑一點別的什麼。我們的兒童在大人們蒸饅頭包餃子時,不是總喜歡討一小塊麵糰來玩,並把它捏成小豬或者兔子嗎?原始人也一樣。
於是,雕塑作為一種獨立的形態,一種藝術樣式,就從勞動中產生出來了。
三
然而雕塑一出現,就不同凡響。
即便是史前的原始雕塑家,他們要做的也幾乎就是上帝的工作——造物造人。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圓雕作品,是1840年在法國布魯尼柯(Bruniquel)地區出土的雕刻在馴鹿角上的躍馬。它是舊石器時代馬格德林時期的作品,距今少說也有近兩萬年的歷史。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浮雕作品,則是在法國洛塞爾出土的雕刻在石灰石上的“持角杯的少女”,又稱“洛塞爾的維納斯”(venus of laussel)。它產生於舊石器時代奧瑞納時期,距今二萬五千年,比那匹躍馬出現得還早。以後出現的雕塑作品,也基本上都是人的形象。雕塑,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似乎要和上帝平分秋色,比試高低。
事實上,即便在史前時代之後,塑造人的形象,也一直是雕塑藝術的偏愛和嗜好。除古埃及人喜愛塑造一些半人半獸的形象(如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外,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再到羅丹和亨利·摩爾,人的形象一直是雕塑藝術最重要的主題,儘管亨利·摩爾塑造的人已大多“不成人樣”。雕塑史上那些藝術珍品,如希臘雕塑《米洛維納斯》、《持矛者》、《擲鐵餅者》、《拉奧孔》,米開朗琪羅的《大衛》、《晝》、《夜》、《晨》、《暮》,貝尼尼的《阿波羅和達芙妮》,羅丹的《思想者》、《夏娃》、《浪子》、《吻》、《永恆的偶像》、《三個影子》,布林德爾《彎弓的赫拉克勒斯》,馬約爾的《河》等等,都是人的形象。如果我們把這些精品一一開列出來,相信那一定是一個長長的名單。
我們知道,藝術題材的選擇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如此之多的雕塑家不約而同地都去“造人”,人的形象獨霸雕塑史如此之久,便不免讓人猜測其中有什麼奧秘。要知道,從打磨工具到雕刻人形,從捏塑陶器到塑造人體,其間的距離真不可以道里計。那麼,以人為主題的雕塑,是怎樣呯然一聲就出現了呢?為什麼雕塑一出現,就要以人為主題呢?
我們很想問個究竟。
四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如果我們承認,捏泥巴就是原始的“泥塑”,造工具就是最早的“石雕”,那麼,當一個原始工匠將一塊礫石經過敲擊、砍削、打磨,做成了一把手斧時,事情發生了什麼變化呢?礫石的質料是沒有變的。石頭還是石頭,變了的只是那塊石頭的形式。從前,它是圓的。現在,它變成了一頭尖一頭圓。尖的那頭可以用來切割,圓的這頭則用來把手。但是,這一前一後雖然只是變了個樣子,性質卻不可同日而語。從前那塊石頭,只是自然界俯拾即是、一文不值的東西。現在這塊石頭,卻是彌足珍貴的人的創造物。在它上面,刻下了人類改造世界創造世界的烙印。這就等於說,一件東西的形式如果發生了變化,它的性質也可能會隨之改變。比如那個原始工匠只不過改變了礫石的形式,卻使它成了另一種東西。
賦質料以生命(3)
人類改造世界的偉大實踐活動正是從改變世界的樣子開始的,而工具的創造也就是形式的創造。手斧之所以是手斧,不在質料(石頭),只在形式(斧形)。這個形式是自然界沒有的,是人賦予這塊石頭的,是人獨有的創造物。於是,在手斧的製造過程中,人就證明了自己是形式的賦予者。
人既然是形式的賦予者,則賦質料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