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是華夏國的曲藝之鄉,相聲的發祥地。
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樂亭大鼓、京東大鼓、冀省梆子、豫省墜子、津市時調、西河大鼓、單絃,還有相聲、津市快板、數來寶、評書、雙簧等等,在津市這座包容性極強的城市,都得以很好的發展,且多有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流傳!
而京韻大鼓的駱派代表人物駱玉笙,以字正腔圓、音域寬闊、韻味醇厚的風格相聲大師馬三立,以如嘮家常,冷麵滑稽的獨特風格,為眾多津市曲藝表演藝術家中的佼佼者!
莊墨象倒是好不犯難,直接帶著宋依依去了鳥市曲藝廳,正趕上有津市曲藝團的演出。
買好票,兩人就進去找座位。位子好的座位,早已有人佔了,莊墨象和宋依依也不在意,在較偏的,兩個相鄰的位子上坐好。
當各類曲藝輪番上陣後,又高又廋的馬三立,出現的時候,宋依依眨眨眼睛,沒想到前世,只在音像資料中,見過的相聲泰斗,現今就站在她的眼前。
不得不說,這位德藝雙馨的幽默大師,淡泊名利的人民藝術家,當真是後世演藝界人士的楷模!
舞臺上,一段在後世廣為流傳的單口相聲逗你玩,贏得了數次的滿場喝彩,當然不時爆發出來的鬨堂大笑,更是不絕於耳。
接下來,他和他的搭檔王鳳山,又表演了,經典的雙口相聲買猴,把現場氣氛推向了**。
宋依依同其他人一樣,聽到抖包袱之處,開懷大笑。聽相聲,要是還顧及淑女形象,不能宣洩自己的情感,多沒勁吶!
莊墨象聽著相聲,看著身邊肆無忌憚,正樂呵的女孩,寵溺的笑容越來越大
第四百二十五章 相談甚歡
看完了津市曲藝團的演出,宋依依揉了揉,樂得有些發酸的腮幫子,和莊墨象隨著現場的觀眾,一起出了鳥市曲藝廳。
下午三點多鐘,宋依依想著去買些狗不理包子,給師父帶回去,明天早上用蒸鍋熱熱,就可以配著白粥,當早飯吃。
莊墨象開著車,直接到了山東路上的狗不理包子老店。
即使不是飯點,這裡的食客也不少,聽著說話的口音,有不少是外地人。
宋依依點了需要打包的豬肉包、三鮮包、肉皮包,和莊墨象坐在大堂等位的椅子上。
排在他們前面的,是一對笑容滿面的老夫妻。
老人非常開朗,主動與莊墨象和宋依依,這倆年輕人,攀談著。
他說,自己在津市南開上的大學,後來就回了大西北的家鄉。如今,他年滿六十歲,光榮地退了休。他老伴早他三年退的休。
這次,他們故地重遊,先去看了夫妻二人曾經,共同的大學校園,然後來狗不理吃包子。
等到明天,就去看海、看曲藝表演,然後吃八大碗
宋依依不知為何,這一世特別喜歡聽,有經歷的老人家,講他們年輕時的美好時光!喜歡看他們老當益壯,仍舊樂觀向上的樣子!
可能因為上一世,無論是父母,還是她自己,都沒有平安終老吧。
老人的老伴,本來想著制止老伴,因為故地重遊,一直興奮的言行。畢竟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聽老年人嘮叨。
但沒想到,眼前的男青年雖然沒有說話,但面上卻沒有不耐,而女青年則是滿眼的興致,不時地接上一二句,竟然是一老一少的陌生人,相談甚歡。
老人非常高興,給宋依依講起了,狗不理包子名字的由來:“在清咸豐年間,冀省武清縣楊村,也就是現在的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
“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就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
“他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俱全,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
“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
講完了故事,這對老夫妻也排到了位置,臨去飯桌前,老人還熱情地說道:“你們倆以後要是有時間,我建議你們去銀市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