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王傳琛卻對盧嘉棟的一些做法很是費解,要知道盧嘉棟之前研製的一些武器裝備中,多少都要運用一些成熟的工藝和技術,以降低研製風險和成本,可此次新式火炮從上馬之後的第一天起,盧嘉棟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原本成熟的火炮製造技術和工藝幾乎一個都沒有用,全部使用全新的技術和工藝,雖說王傳琛一般情況下不太插手技術,不過作為一位在軍事裝備領域奮戰多年的資深部隊幹部。王傳琛很清楚一旦某項裝備所運用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太多的話,
不但這款裝備在製造階段會很遇到很多困難需要克服,就算是部佇列裝後也會因為效能不穩定而出現眾多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不久之前,看到盧嘉棟在車間累得睡過去的那一刻,王傳琛覺得自己不說一說是不行了。
如果再這樣下去。別說火炮的效能難以保障,就是參與火炮研製的技術人員都得累出什麼毛病來,尤其是盧嘉棟,他還年輕,未來的路還有很長,需要他的地方也很多,如果這個時候落下病根,
以後就算想為國家做貢獻,那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除此之外還涉及研製經費、研製週期、專家驗收等等環節,正因為這些種種原因,在前往三林駐軍招待所的路上,王傳琛忍不住對盧嘉棟勸道:
“先不說咱們引進這些機械裝置花了多少研製經費,單說技術領域,咱們這次幾乎用的全部是新技術和新工藝,這樣咱們新式火炮的穩定效能否達到一個均衡的指標?所以我覺得咱們是不是運用一些之前的成熟工藝和技術,這樣不但可以增加新炮的穩定性而且還可以縮短研製時間。最重要的”
說著,王傳琛的話不由得停頓了一下。然後不無擔心的看了看身旁的盧嘉棟繼續說道:
“如此一來,小盧你也不用這般勞累了!”
王傳琛的話盧嘉棟聽得很明白,平心而論他說得確實沒錯,如果一款武器裝備所採用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如果過多的話,很容易造成改型武器裝備的效能很不穩定,比如後世印度裝備的“阿瓊”坦克。在其研製過程中,不斷在其中增加最新的技術和工藝,使得這型坦克遲遲無法完成研製,斷斷續續耗時長達三十年,終於可以列裝部隊了。
可沒想到的是這型印度軍工界引以為傲的所謂“國產”坦克。列裝部隊後故障頻發,連最基本的作戰任務都完成不了,最後只能淪為所謂的“閱兵坦克”,成為世界軍工界的笑談,而究其原因就是為了追求高效能而不切實際的堆砌各項先進技術,導致武器系統效能極不穩定。
對於這個道理,盧嘉棟作為後世穿越而來的軍工專家,心裡自然是很清楚,其實按照盧嘉棟的眼光來看,目前研製的新式火炮專案中所應用的幾項關鍵性技術,比如身管自緊和電渣重熔,別說是在幾十年後的21世紀了,就是放在現在的世界範圍內來看,這兩項技術也不是最新式的。
早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英國和德國就率先利用電渣重熔和身管自緊技術製造坦克炮,取得良好效果後才逐步在其他高膛壓火炮上推廣和應用,可以說在西方這兩項火炮製造的關鍵技術已經很成熟了,而目前盧嘉棟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西方成熟的關鍵技術轉化成中國人自己的技術。
為此盧嘉棟早已未雨綢繆,在萬山廠還沒搬遷時,盧嘉棟就在青年培訓班中開設了相關課程,詳細介紹了火炮製造方面的先進技術,不僅如此,盧嘉棟還和當時還沒調走的楊立民一起,對這些萬山廠的青年職工進行外語、計算機以及數控機床操作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進行專門講解和傳授。
經過將近一年的發展,可以說萬山廠有了一定的新型製造人才基礎,如今新式火炮專案正式開啟,對於萬山廠來講只要稍稍進行引導和培訓,掌握這些新技術和新工藝應該不是什麼問題,正是有著這份自信,盧嘉棟才敢大刀闊斧的引進這些在別人眼裡想都不敢想的新式裝置和製造工藝
“所以,我們萬山廠還是有這個基礎的,就比如王主任你認識的那個劉亮,他在研製行動式火箭筒的時候,專門跑到材料研究所去學習計算機和數控機床,還有陳子豪、張愛國,他們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都很不錯,所欠缺的就是實操經驗,不過現在萬山廠已經調過來很多火炮生產領域的專業人才和熟練工人,所以說這個短板我們也克服了!”
“我知道你們萬山廠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訓教育體系,可沒想到你們竟然把目光放得這麼遠,這麼早就進行相關的技術儲備了!”聽了盧嘉棟的話,王傳琛的臉上露出一絲興奮的神色,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