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部分(2 / 4)

小說:超級軍工霸主 作者:白寒

更是驚得合不攏嘴,兩個人並不是什麼穿越者,至於DSI進氣道則是透過成百上千次實驗以及兩位專家多年的經驗總結,創造出來的,得知真相後,盧嘉棟不得不打心眼裡佩服這兩位老專家淵博的學識

“我覺得這種進氣道很好,如果完善一下可以應用到咱們的新式多用途戰機上,對了,這款新式進氣道有沒有名字?”

恢復正常的盧嘉棟,很快便將這款新式進氣道確定為多用途戰機的氣動模式,這讓一直擔心的魏鴻坤終於安下心來,笑著搖了搖頭:

“我們都叫它鼓包!老楊覺得想河蚌,所以也叫‘蚌’式進氣道!”

“不好不好!”盧嘉棟連連擺手:“讓我看,既然是您二位研製的進氣道,那乾脆就叫‘楊魏’進氣道,恩就用這個名字了!”(未完待續。)

第七百零五章 脈動式生產線

楊弘毅和魏鴻坤所研製的DSI進氣道自然是具有開創意義的,也正因為如此,盧嘉棟很想將這個在後世才得到大規模應用的空氣動力學技術,冠以中國人的名字,並永載史冊,就如同當年的“萬山導軌”一樣,只要提到這個名字便會想起槍械上的“魚骨排”,所以他才會第一時間想到用兩位老專家的姓氏來命名。

然而令盧嘉棟意外的是,無論是楊弘毅還是魏鴻坤,都堅決拒絕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其中自然有軍工人員的保密制度,但更為重要的是,兩位老專家的大公無私,幾十年來他們不為名不為利,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千辛萬苦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為的就是能夠讓這個叫中國的東方古國能夠重新煥發出昔日的榮光,只要祖國能夠富強,他們願意放棄一切,哪怕是最為寶貴的生命!

既然如此,那小小的命名自然無法進入兩位老專家的法眼,相比之下,他們更關心的則是這項極具潛力和價值的新技術,在新機的應用效果能否達到理論預期,對於這一點,盧嘉棟也很期待,但對於兩位老專家拒絕也不免有些遺憾

不過盧嘉棟這份遺憾並沒有持續多久,便被另一個更為震驚的技術成果所取代,而帶來這個技術成果的不是別人,正是如今高新機專案的總設計師程遠航,只不過他這次拿出來並不是有關大飛機的技術創新,而是一項對未來航空產業極具影響的生產工藝——脈動式生產線

“當年在美國的時候,看著汽車工廠裡的流水線作業,就覺得很震撼,後來在他們的船廠裡,也有類似的生產流程,所以我就在想,咱們飛機制造能不能也能搞出一種流水線式生產方式!”

江左省長州市郊外,剛剛完成廠房改造的飛機修理廠內,盧嘉棟站在寬大的飛機總裝廠房內,看著面前的一座高大的移動式飛機組裝臺,微微有些出神,以至於程遠航的話,都沒有怎麼聽得清楚;

雖然已經有了先前楊弘毅和魏鴻坤所研製的DSI進氣道的驚歎,但當有些粗糙的脈動生產線映入他眼簾時,盧嘉棟還是為不免被深深震撼了一把,要知道脈動式生產線可是世紀之交航空工業革命性的技術成果;

相較於傳統的機庫是飛機生產線,脈動式生產線不但將原本凌亂的工序和零配件供應體系進行了最佳化、整合,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將飛機裝配合理的分化成工時相同,工時相等的幾大步驟,

正因為如此,飛機生產便如同汽車流水線一樣,工人們只需要專注於自己崗位的工作,做好相關部件的連結和固定,如此一來,工人的勞動強度得到大大簡化,生產的專業性也隨之增強,

生產效率也就此成倍提高,當幾大組裝部分聯合在一起,在相同工時下同時完成組裝,整個生產線便如同人體的脈搏一樣向前跳動一次,如此迴圈往復,當飛機走完最後一站裝配平臺時,便可以展翅翱翔,直衝九天

美國從二戰時期便開始研究飛機流水線作業,六十年代末波音737投產時,當時的波音公司曾試圖利用工業流水線作業,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只不過由於當時的工業能力還無法支撐起龐大的流水作業,所以並不成功;

隨著計算機的大量普及,特別是網際網路的大量應用,使得整體最佳化的和配比可以完美的實現,於是脈動式生產線便在這樣的條件下應運而生,第一條脈動式生產線依然是波音公司締造的,並應用於美軍“阿帕奇”直升機的裝配生產;

在深刻的體會到脈動式生產線的高效與有序之後,波音公司便將這一生產技術應用到民用客機生產當中,先是波音737,緊接著波音777,當最新銳的波音787建成投產後,所使用的生產線,正是全新的脈動式生產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