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早在“獵鷹”防空導彈系統研製之初,便確定對伊拉克的銷售計劃,當時作為該導彈系統的參與方巴基斯坦和沙特都極為支援,特別是沙特。
出於提高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和中東話語權的需要,對這項由自己參與的武器裝備專案支援力度可謂是空前,甚至不惜利用伊拉克的債務施壓,令伊拉克不得不接受“獵鷹”防空導彈系統參與競標。
可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沙特與伊拉克的關係很好的詮釋了這句名言,在兩伊戰爭期間,為了抵制伊朗的革~~命輸出,兩國是堅不可摧的盟友,可戰爭剛一結束,兩國的關係便出現微妙的變化:
沙特一直試圖將伊拉克打造成他在中東地區的鷹犬,併為此以貸款的形式向伊拉克投入大量資金;可伊拉克卻一直視自己為阿拉伯雄獅,稱霸中東的野心從未泯滅,當兩國共同面對什~!~葉~!~派的伊朗另類時,還能做到同仇敵愾,一旦這個威脅逐漸平息,兩國之間的矛盾便凸現出來。
剛開始沙特還能以貸款威脅威脅急需國內重建的伊拉克,可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持續下跌,特別是進入1990年後,國際石油交易價格從20美元一桶一路跌破14美元一桶,導致本就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伊拉克更是雪上加霜,
偏在這時,同樣財政吃緊的沙特、科威特等國,為了緩解國內財務壓力,向伊拉克所要兩伊戰爭時的貸款,直讓伊拉克覺得沙特和科威特等國是在背後捅刀子,再加上長久以來謀取中東霸權的潛在矛盾,使得伊拉克不但要求免除債務,更是在公開場合抨擊沙特的石油超產政策。
沙特對於伊拉克的舉動自然是不能坐以待斃,一方面聯合海灣各國向伊拉克施壓,催逼貸款,另一方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對伊拉克實施懲戒性制裁,而這其中終止“獵鷹”防空導彈系統的銷售,便是其中的一項
“交惡歸交惡,生意歸生意,本來就是兩不相干的事,可沙特卻非要把兩者參合在一起,他不想賺錢也就算了,可偏偏非要把我們兩個局外人也拉進來,讓人想不生氣都難!”
聽著盧嘉棟憤憤的說辭,一旁的穆沙拉夫也是一臉的無奈,其實他在這件事上也很矛盾,作為“獵鷹”防空導彈系統的主要參與方,穆沙拉夫非常希望利用“獵鷹”防空導彈系統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分一杯羹;
然而面對沙特這個巴基斯坦最大的金主和外援國,穆沙拉夫也不想太過得罪,所以穆沙拉夫在兩者之間可謂是左右為難,正因為如此這些日子他為彌合“獵鷹”防空導彈合作方之間的意見,做了不少工作,只希望兩者能夠各退一步,自己也好左右逢源獲取最大的利益。
可沒成想,兩方的態度都很強硬,特別是沙特,幾乎沒有可迴旋的餘地,穆沙拉夫左右衡量之下,最後還是選擇了沙特,之所以如此,原因無他,還是出於“獵鷹”導彈的商業利益:
雖說前些日子跟盧嘉棟一道,將哈利德王子忽悠得暈頭轉向,成功使其採購三個營的“獵鷹”防空導彈系統,可這也只不過是沙特鉅額投資的回報罷了,基本是無利可圖,可不管怎麼說這也是“獵鷹”導彈的首次裝備,其中的示範效應不言而喻。
可伊拉克,先不說他們在軍備採購過程中的種種障礙,單說他們對蘇式裝備的嚴重依賴,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關,更何況伊拉克新一代防空導彈採購計劃早已引起蘇聯軍工部門的注意,對於現如今資金緊缺的蘇聯來說,
軍備出口成為一項主要的外匯來源,所拿出的武器裝備自然不是以往那種簡配的“猴版”裝備,效能之先進得令人難以想象,與其勝負難料的競標對決,還不如更加穩妥的守住固有市場。
反正要是沙特要是嚐到“獵鷹”防空導彈系統的甜頭,諸如科威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自然是不在話,何必要費力不討好的緊抱著伊拉克不放?所以他即便出訪沙特時把盧嘉棟帶在身邊,就是試圖說服盧嘉棟在這件事有所讓步,順帶讓盧嘉棟緩和一下與沙特方面的關係,可沒想到這個中國年輕人出奇的倔強,最後穆沙拉夫也只能攤攤手:
“反正我已經把話說得很明白,至於其中的道理,我想你也很明白,能鞏固一點市場,就要站穩,更何況海灣地區並不小,至於廣告的示範效應,那個不是一樣,何必要緊盯著伊拉克不放呢?難道你還真的以為,薩達姆那個傢伙敢發動戰爭?”
穆沙拉夫只是隨口的一說,可盧嘉棟卻聳了聳肩,意味深長的反問道:“為什麼不能?”
穆沙拉夫聽罷只覺得盧嘉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