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走到底。我們需要一種懲罰,與之相比,4年來的戰爭根本算不了什麼懲罰。”
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到頭來,恐怖必將如此之激動和失望發展到這樣一個程度,以致像拿破崙之獨裁一樣的獨裁竟被大家認為是救星。”
自認是為政治而生並必然從事政治的希特勒,此時正準備返回慕尼黑。由於特隆斯坦戰俘營即將關閉,他與施密特同時被分配在第二步兵團,該團兵營設在施霍賓。另一個有同樣理想的同志已經在慕尼黑紮根。此人叫阿爾弗萊德·羅森堡,是個瘋狂地反猶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愛斯托尼亞人。他是取道俄羅斯前來此地尋找其真正的家。與希特勒一樣,他也是畫家和建築師;與希特勒一樣,他比土生土長的德國人更日耳曼化。他離開故土的目的是要為自己找到一個祖國。另外,他決心警告他的祖國要謹防曾破壞他的故土的布林什維克恐怖,併為祖國不致落入猶太共產主義之手而鬥爭。
當他聽說有位名叫埃卡特的德國作家與他有許多共同觀點時,羅森堡便決定前去結識這位作家。底特里希·埃卡特——詩人、劇作家、咖啡室知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