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規勸朱厚照(1 / 2)

小說:改革大明之路 作者:悠悠一劍

,改革大明之路

弘治皇帝聽了秦睿的解釋之後,點了點頭,諾大個國家,一旦動起來,方方面面的利益作為弘治皇帝都要照顧到;他首先要考慮大明帝國的傳承與延續,然後考慮勳貴、文官、宗室、士紳等群體,百姓的利益是排在最後一位的。

自古以來,皇權不下鄉,這句話不是空話。究其原因就是官員太少,職能過於繁雜。大明三年一次開科取士,一次三百名,管理一個一億人的國家,怎麼能夠?大明三百州府、千餘縣,也就是說四屆科考,每個縣才能分配一個官員,有個毛用?

明初朱元璋給知縣做了《到任須知》,列了31條,“一祀神,二恤孤,三獄囚,四田糧,五制書榜文,六吏典,七吏典不許那移,八承行事務,九印信衙門,十倉庫,十一所屬倉場庫務,十二系官頭匹十三會計糧儲,十四各色課程,十五魚湖,十六金銀場,十七窯冶,十八鹽場,十九公靡,二十系官房屋,二十一書生員數,二十二耆宿,二十三孝子順孫義夫節婦,二十四官戶,二十五境內儒者,二十六起減詞訟,二十七好閒不務生理,二十八祗禁弓兵,二十九犯法官吏,三十犯法民戶,三十一警跡人。”

後來又有簡化,《明史·職官志》記錄了知縣的職能,“凡賦役,歲會實徵,十年造黃冊,以丁產為差。賦有金谷、布帛及諸貨物之賦,役有力役、僱役,借倩不時之役,皆視天時休咎,地利豐耗,人力貧富,調劑而均節之,歲歉則請於府若省圈減之。凡養老、祀神、貢士、讀法、表善良、恤窮乏、稽保甲、嚴緝捕、聽獄訟,皆躬親厥職而勤慎焉。若山海澤鼓之產,足以資國用者,則按籍而致貢。”

一個縣的工作,總結下來就是“興學校,闢田野,增戶口,平賦役,簡詞訟,息盜賊”,而一個縣最高配置就是知縣、縣丞、縣尉、主簿各一,四個人就是再有精力也做不了這麼多事情,於是就有了胥吏。

胥吏通常都是當地人,與本地士紳、宗族的關係都是盤根錯節,而中國古代對宗族十分看重,這樣就形成了士紳或者宗族代替縣令管理百姓的局面,皇權就此中斷,這也是為什麼皇帝要考慮士紳的利益。

大明自建國到現在已經130餘年,可以說是歷經波折,弘治皇帝就算攜滅韃靼的赫赫威勢,想推進大明改革,也是被文官集團百般掣肘。

自大明建立,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皇帝建立起來與文官集團抗衡的棋子,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特務機構,文官集團開始抱團取暖,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加上皇帝不斷將權力下放到內閣和六部中,尤其在土木堡之變前後,文官集團已經能與皇權抗衡了,很多歷史學家甚至懷疑,土木堡之變就是文官集團為了攫取更大的權力,聯合瓦剌共同上演的一幕政變,自此之後皇權對付文官系統就很吃力了。

至於武勳集團在大明相對來說非常弱勢,因為文官已經將手伸進了軍隊中,尤其是後勤上面非常受掣肘。沒錢沒糧,當兵的誰會給你拼命。

弘治皇帝沒有魄力將現有的文官體系推翻重來。三年前,弘治皇帝想推行軍改時,受到武勳集團阻礙,秦睿與弘治皇帝密議了一夜,就提出了文武兩條線同時改革方針:武勳以威壓,文官用迂迴。威壓就是讓弘治皇帝直接控制的獨立營,幹掉韃靼,用強大的戰鬥力讓武勳集團不敢冒刺。迂迴就是建立五道口經濟學院,培訓一批又一批具有實幹精神的官員,同時從社會各行各業中招募精英加以培訓,為將來接手文官集團留下的爛攤子做準備。

當然不是說文官集團沒有優秀的人才,只是大多數官員學得都是孔孟之道,整日子曰詩云的,不通政務,庸官懶政有時候比貪官更可怕、危害更大。秦睿更佩服和珅辦事能力,對於紀曉嵐這樣整日做道德文章、刷小聰明的人倒是不感冒。

秦睿也有私心,有些未來的事秦睿心裡知道,歷史有些事情可以改變,有些事情是不能改變的,比如劉瑾會擅權、比如朱厚照荒淫,秦睿必須建立一套能力強、見識廣的班底,為將來做準備。

太子朱厚照的醜事被弘治皇帝知道了,受到了懲罰,身邊的幾個太監被換了,劉瑾卻沒有受到過多懲罰,高鳳因為老成持重,稱為負責朱厚照日常的貼身總管,太子最近整日勤懇讀書,也不胡鬧,畢竟他爹出面了。

秦睿又去和於壎、王守仁三人碰了一下,討論了一下關於人民力量小組的發展思路,秦睿尤其強調了軍隊中發展成員的迫切性。

秦睿當然希望大明的改革能夠平穩過渡,但現在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徹底,有些事情必然還要走一遭的,太子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