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之內,宮殿眾多,各處建築佈局規整、工藝精良,樓閣交錯,極顯輝煌富貴。
此時,已經滿頭花白頭髮的蜀主王建,正身著黑色冕服,與一中年文官輕聲交談著。
“朕聽說愛卿有一個弟弟如今在吳國為官,可有此事?”
那中年文官站在王建身後,聞言連忙躬身道:“陛下,臣的確有一弟弟,蒙唐昭宗賜名為李儼,天覆二年以江淮宣諭使之職前往廣陵冊封吳武王,後家父蒙難,臣的這個弟弟便留在了廣陵!”
原來,這中年人名為張格,他的父親正是當年勸說平盧節度使王師範起兵討伐朱溫的那個唐朝致仕宰相張浚;而當初前往廣陵冊封楊行密為吳王的那個天子使者李儼正是張格的弟弟。
張浚後來被朱溫所殺,張格便逃到了蜀中來投奔王建。
王建本來就久仰張浚盛名,與張格一見之後更是極為欣賞他的才學,於是很快就加以重用。
如今張格更是被任命為蜀國的宰相,深受王建信任。
“你和你弟弟兩個,一個投吳,一個來投蜀,你們兄弟二人倒是深得保家之道啊!”王建笑言道。
“陛下……”張格聽了心中一驚,連忙開口想要解釋。
“罷了,亂世之中,你們想要多條後路也無可厚非,朕不會怪罪的!”
“多謝陛下!”張格聽了這才鬆了口氣。
其實像這種兄弟二人一個投奔一家勢力的做法本來就不少見。
像三國時期諸葛亮,他就還有兩個兄長一個在魏國,一個在吳國,再加上他自己在蜀國,可以說是多方下注,以保證家世延續。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世家同樣也是這麼做的。
便是在這個時期也有不少人這樣做,比如當初趙匡凝被朱溫擊敗後,他自己就投奔了吳國,而他的弟弟趙匡明則投奔蜀國。
如今趙匡凝在吳國獲罪被殺,他的弟弟卻因為在蜀國,所以能繼續將趙氏延續下去。
王建自然明白這其中的緣由,所以他也不會因此怪罪張格。
“朕之所以問起你弟弟,乃是想知道你是否對吳王楊渥有所瞭解?”
吳王楊渥,雖然從年紀上算,只能算是王建的子侄輩,不過即便是王建本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年輕人。
以吳國如今橫掃南方的架勢,尤其是幾年前楊渥兩次親自領兵北伐中原時表現出來的氣勢,這些都讓他感到極為擔憂。
如今雖說與吳國短時間內不會有接觸,不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若是吳國攻佔江陵,那麼兩國就不可避免的將要碰面。
而且相比於如今已經自顧不暇的梁國,正在急速崛起的吳國在奪取了江陵之後到底會不會進一步圖謀蜀中,這才是王建擔心的問題。
正如嚴可求所預料的那樣,在得知高邑之戰的訊息後,王建就明白梁國已經成不了他的威脅了。
所以接下來他必須考慮,是應該向關中擴張勢力,還是應該集中兵力東出荊襄,並且設法遏制吳國。
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
“啟稟陛下,臣對吳王的瞭解並不多,而且臣所知的也只是一些道聽途說而已,難以辨明真偽!”張格躬身道。
“至於臣的弟弟,他當初為宣諭使時在淮南還算受禮遇,不過後來吳國立國後,吳王就不再那麼重視他了。”
“更何況,蜀中距離江淮太遠,想要通訊也很困難,所以臣也不能透過臣之弟弟得到什麼訊息!”
王建輕輕嘆了口氣道:“罷了!”
他也沒指望張格能夠有什麼特別的瞭解,畢竟他也知道兩地的確離得太遠,要想交通往來的確非常麻煩。
這時,張格又道:“陛下既然想了解吳王,何不直接去問李?他曾經出使過廣陵,甚至還為吳武王治病過,又與當今吳王有過接觸,想必他會了解一些吧?”
“李?”王建皺眉。
他畢竟上了年紀,記性已經有些衰退,所以過了片刻才想起這麼個人來。
“你說的是那個據說醫術很高明的李嗎?嗯,朕記起來了,此人當年的確出使過廣陵。”
“不錯,臣說的正是此人!”
王建點點頭,卻沒有再提起李。
其實他之所以突然想要了解吳王楊渥,便是因為他需要儘快做出決定,決定是應該向北進攻關中,還是應該向東進攻荊襄。
向北進攻關中的話,自然就意味著和李茂貞翻臉;而如果選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