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裝甲軍戰亡超過百分之八十。由於損失太大,無法得到補充,第十一裝甲軍只能撤出作為前哨的新上海基地。
補充,該死的人員補充!
趙志凱覺得越來越煩躁。不僅是第十一裝甲軍,人員補充已經成為各個基地市最大的困擾。原先那些聚集在基地市外面的難民,數量正在逐漸減少。以新洛陽基地為例,上個月發放食品的記錄人員數字還有二十一萬以上,這個月初就只剩下不到十六萬。而就在一年前,新洛陽基地外圍的難民曾經多達九十萬之巨。那個時候,軍隊還尚未對平民下發食物配給,難民們僅僅只是要求進入基地市。
所有基地市都發生了外圍難民數量日漸減少的現象。在病毒爆發以前,從未有人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況。軍部的主要戰略是放棄平民,可是誰能想到,病毒戰爭中的部隊傷亡率竟然如此之高,以至於必須大量收攏難民作為新兵補充。可是現在,那些難民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全部消失了?
這是個很冷的笑話。
和平時期的國內居民數量多達十三億,以病毒爆發百分之五十的基本感染率計算,至少還有七億人活著。當然,這個數字還必須刨除在大混亂時期被喪屍殺死,逃出城市被餓死,不同勢力相互爭奪致死的部分,以及被軍隊徵召的新兵。
總而言之,粗略計算下來,從病毒爆發至今,活下來的倖存者應該為兩億至兩億五千萬人左右。實際數字也許要比估算的略低,但上下浮動不會超過一千萬。這個數字並非是毫無根據的猜測,而是依照半年來對全國範圍內空中航拍畫面的分析得出。
有半數左右的倖存者在野外建立了新的居民點。這些居民點已經被軍部劃入統一管轄範圍。新建居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附近必須有乾淨的水源,有適合耕種的土地,還必須有足夠便利的交通條件。事實上,類似的地方在國內並不算多。先來者往往會因此與後來者之間爆發械鬥。就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長江中下游地區、兩湖平原、東北地區、黃河流域周邊省份諸地的倖存者定居點最多,規模也最大。這些地區大約容納了一億五千萬至一億八千萬左右的難民。其餘的人,幾乎都選擇了依附在各個基地市外圍居住。
然而事情就是如此古怪。基地市外面的難民幾乎是在很短的時間裡開始消失。這的確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趙志凱覺得很是頭疼。他忽然發現,戰前制訂關於針對平民的種種舉措,幾乎全部都是錯誤的。當然,這不能歸結為計劃制訂者沒有眼光。人類歷史上就從未出現過世界範圍內病毒爆發這種事情。那個時候,最為擔心的問題就是可利用資源不足。儘管從亞特蘭蒂斯人那裡得到了基地市的基礎設計概念,但誰也不敢保證會不會出現糧食短缺?地下重工機械廠會不會因為地震、火山爆發之類的自然災害受到影響?在一切為了保證留下足夠文明種子的前提下,不得不放棄平民,也必須放棄平民。
養活一千萬軍隊和養活一億平民,根本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即便是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軍隊仍然可以在縮減口糧比例的前提下,維持著最基本的戰鬥力。如果以十名士兵和十個平民作為比較,兩個群體肯定都會對日常食物配給縮減有所怨言。但可以預見,士兵的怨言肯定要比平民少得多,他們即便餓著,也會服從命令。平民就不會這樣。他們就像是一堆麻煩的綜合體。要吃的,要水喝,要房子住,頭疼腦熱還得給他們找醫生和藥品……當然,和平時期的平民提出此類要求肯定要予以滿足。畢竟,國家發展離不開平民,也需要從民眾中間得到稅金收入。可是在災難面前,在整個地球所有文明國家都被毀滅的情況下,平民除了消耗資源,他們什麼也做不了,更不可能給國家決策者們帶來絲毫收益。
正因為上述理由,平民在預訂計劃中完全是被放棄的。軍部實在是沒有更多資源提供給他們。因此,在病毒爆發初期,城市裡的難民註定不會被獲救。何況,那個時候軍方內部連一階強化藥劑都沒能實現規模化量產,只擁有普通人體質計程車兵直接對上喪屍群,無疑於自殺。
誰也沒有想到,現在竟然會出現病源不足這種問題。趙志凱算是軍部委員當中比較有眼光的人物。正是因為察覺到這一點,他才下令對聚集在基地市周邊的難民予以日常配給。然而,此項措施的收效不大,甚至根本沒有起到預想中應有的作用。
一名年輕的上尉走進辦公室,恭敬地行了個禮,拉開公文包,取出一疊厚厚的檔案,雙手擺在辦公桌上。
他是趙志凱最近提拔起來的一名副官。人上了年紀,想法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