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的人性情態來看,“無後”似乎並非沒有罪過。不然的話,“斷子絕孫”怎麼會成為人們最刻毒的詛咒呢?
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抱獨身主義,人人“無後”,用不了百年, 人類何在呢?
不可想象啊!
離婁下
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教育和個人立身處世等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本書選18章。
小恩小惠,不知為政
【原文】
子嚴①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②濟人於溱洧③。孟子曰:“惠而 不知為政。歲十一月④,徒槓⑤成;十二月,輿梁(6)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闢(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 悅之,日亦不足矣。”
【註釋】
①子產:名公孫僑,字子產,春秋時鄭國的賢宰相。②乘輿:指子 產乘坐的車子。③溱(zhen)洧(wei):兩條河水的名稱,會合於河南 密縣。④十一月:周曆十一月為夏曆九月,下文十二月為夏曆十月。 ⑤徒槓: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橋。(6)輿梁:能通車馬的大橋。(7) 闢:開闢,即開道的意思。
【譯文】
子產主持鄭國的政事時,曾經用自己乘的車去幫助人們渡過 溱水和洧水。孟子評論說:“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並不懂得從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橋,十二月修成過車馬的橋,老百姓就 不會為渡河而發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門 鳴鑼開道都可以,怎麼能夠去幫助百姓一個一個地渡河呢?如果 執政的人要去討得每個人的歡心,那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
【讀解】
諸葛亮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國志》)裴注引 華陽國志》)
說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產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去幫助老百姓過河,這事在一般人看 來是屬於愛人民的美德,因此傳為美談。但孟子從政治家的角度 來要求子產,則認為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治末而沒有能夠治本, 於事無補。與其你這樣一個一個地去幫助老百姓過河,倒不如利 用你手中的權力為他們把橋修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使他們 再也沒有過河的煩惱。
也就是說,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當以大局為重,而不應以小 恩小惠去取悅於人,更不應以此來沽名釣譽。
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
下一篇(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離婁下
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原文】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①,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裡。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 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②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 田裡。此之謂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註釋】
①為舊君有服:指離職的臣子為原先的君主服孝。②極:窮困,這裡作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其處境極端困難。
【譯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當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君主把臣下當狗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
齊宣王說:“禮制規定,已經離職的臣下也應為過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樣做才能使他們為他服孝呢?”
孟子說:“臣下有勸諫,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議,君主聽從.政治上的恩惠下達到老百姓。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打發人送他出國境,並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佈置, 離開了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就叫做三有禮. 這樣做了,臣下就會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勸諫,君王不接 受;建議,君王不聽從。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把他捆綁起來,還想方設法使他到 所去的地方窮困萬分,離開的當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種情況叫做仇敵。君臣之問像仇敵一樣,還有什麼孝可服呢?”
【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