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聲問:“武才人能行嗎?汝如何馴之,說來讓朕聽聽,朕即敕太監們如法馴之。”
武則天說:“請皇上賜妄三物:鐵鞭、鐵撾、匕首。”
太宗不解,笑問:“要此三何用?”
武則天指著那匹馬大聲回答:“我先用鞭子抽它;它若不服,再用鐵撾砸它的頭;如再不服,我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嚨”
太宗聽了,哈哈大笑:“誠如卿言,這匹良駒不是被卿剌死了嗎?”笑著笑著,心裡突然感到震驚,心說:這個小女子外表如此婉麗,性格卻如此剛烈,手腕又如此狠毒,果然未出朕所料。
武則天見皇帝沉思,又進一步解釋:“良駒駿馬,正可為君主乘騎。馴服了則用之,馴不服還要它何用?”太宗未置可否。
按邏輯推,唐太宗應該喜歡武則天,因為他們的性格同屬一類:剛強、果決、權欲、殘忍、謀略,這是政治家、政權組織者、統治者的應有性格。唐太宗在隋末社會動亂中長大,一直隨父爭戰,那個時代只有剛強、衝殺才能取得勝利,仁者、弱者就被強者吃掉,弱肉強食。要取得統治地位,不被人家吃掉或統治,即使是親兄弟也得毫不猶豫地戰勝、殺掉,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門喋血中殺掉了自己的兄弟,奪取了皇位的,當時父親極力反對他這麼做,他還是果決地發動、殘忍地射死了自己的兄弟。血腥中,李淵被迫立他為太子,馬上又讓位給他,實際上他也是逼著父親這麼做的,等於變相奪了父親的帝位。
在衝鋒陷陣中養成的性格,在殺戮的血腥中成就的政治家,如何不喜歡僅僅要制服、殺死一匹烈馬的武則天呢?也許,人性就是如此,叱吒風雲的男人不一定就喜愛同一型別的女子,或說一定不會。強男人大約都不喜歡女強人,尤其是搞政治、有政治野心、想獨立的女人。金庸在談寫《倚天屠龍記》的人物情感時,就說到這一點,書中的四位女性,一樣的美麗,一樣的愛著男主人公。但是,金庸說如果他是張無忌,他最愛小昭。“周芷若和趙敏卻都有政治才能,因此這兩個姑娘雖然美麗,卻不可愛”。金庸談到“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的性格條件:一是忍,包括對付政敵的殘忍和剋制自己的忍;二是決斷明快,三是極強的權力慾。這是趙敏和周芷若的性格,所以他們極為美麗,但“卻不可愛”。而小昭與周、趙二美相反,她美麗一如周、趙,但卻毫無權欲,形勢逼著她去做波斯國明教教主,她痛不欲生,她毫無條件地、淳真的、天性無邪地愛著主人公,只想“侍候”主人公一生。所以,金庸先生向讀者表白:“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只可惜不能讓她跟張無忌在一起,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倚天屠龍記》,“後記”。'
金庸先生似乎說他是自我的想法,實際上大家盡是如此的。周芷若的確很美麗動人,但是為自己一派的野心、陰謀、殘忍,失去了人性,變得一點也不可愛了。趙敏也極為美麗,但她勇敢、果決、陰謀、殘忍、政治野心和權術,雖然張無忌最後要了她,以後還不知道怎樣相處過日子呢。
善良、純真、美麗的小昭沒能和張無忌在一起,金庸先生也不必“惆悵”。這便是小說悲劇結局,人間的悲劇結果,正是一個美麗的結局。中國大眾缺少接受悲劇結局的文化素質和心理心態,才出現了程高本《紅樓夢》,把曹雪芹的偉大悲劇結局的天才著作,改得庸俗不堪,這也又符合了文學作品的一個大悲劇的結果。
人性既然如此,所以唐太宗也不喜歡武則天,儘管武則天很崇拜唐太宗。他也和金庸先生一樣,喜歡小昭一類的女性。叱吒風雲的唐太宗,戰場上喋血、朝堂上爭鬥,但他的人性生活卻要溫馨的後宮、美人的溫柔,成為他擺脫爭鬥、得到松馳的綠色原野、小徑溪流。因此,他自己剛直,卻極其喜愛柔情、柔弱,對剛強、旺盛的女性完全是人性的、本能的拒絕。長孫皇后很瞭解這一點,回到後宮有時也和她談起朝政,但她總是避而不談,她只讓他輕鬆,用女性的美麗和溫柔融化他,讓他在後宮裡徹底輕鬆,自如。有少數幾次,長孫皇后看實在不行了,才不得不勸諫。
例如有一天太宗下朝後,怒不可遏地說:“我要殺了空上鄉巴佬”長孫輕柔地詢問:“是誰觸怒了陛下?”太宗說:“除了魏徵還會有誰?他在朝廷上當眾汙辱我,讓我下不來臺。”皇后見情況嚴重,她也深知魏徵的正直、正派,聽罷一言不發地走了。過了一會,穿著上朝的服裝,站在太宗面前。太宗吃驚地問:“你這是做什麼?”皇后回答:“妄為陛下祝賀,妄聽說主聖臣忠。如今陛下聖明,所以才有魏徵這樣的忠臣。妄有幸在後宮充數,出了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