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1 / 4)

小說:清虛道德天尊 作者:炒作

,如今進入大唐宮室,一切感到豐富、有趣,宮裡的學習條件和書籍比家裡優越多了。

武則天孜孜不倦,如魚得水。武則天讀書多憑自己的愛好,她喜歡有韻的文章,《詩經》、古風、詞賦她都極愛讀。宋玉、賈誼、司馬相如詞賦,她讀得很熟;曹操父子的詩文她也很喜愛。

在宮館學習過程中,她遇到同做才人的徐惠,是一個聰明可愛、阿娜嬌柔的小女孩。但徐才人對學習也極有興致,聽說她幼年時就會寫文章,才名出眾,被太宗宣進後宮。還聽說徐才人常為太宗的妃子代撰詩文,以取悅太宗。武則天少女心性,對徐才人的表現不服氣,猶如班級的優等生,不服氣比自己更優秀的學生。所以,她再下功夫,同徐才人比著學。

很快,武則天的才情也在宮中傳開,她模仿《詩經》寫出祭祀和宴飲的宮廷詞章,再給詞章配上宮廷樂曲,在祭祀、宴飲時則宮中的樂隊演唱,酣暢淋漓,宮內紛傳她的才藝,她自得其樂。

因此,她進宮幾年中,唐宮無不知曉出了兩個天資聰明的女才子、美才人。這便是徐惠和武則天。由於她二人同時出現,又都是才人身份。所以,人們便猜度武則天善妒,與人爭寵。所以,駱賓王才罵她“入宮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正因為武則天的才情在後宮出了名,唐太宗才把她選到自己身邊,作為近身侍女,如現在說的私人秘書。用太宗的話叫“侍侯筆墨”,用駱賓王的話是“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

有的作者記述,是太宗在御花園聽到武則天吟唱自己配曲《詩經》的《節南山》一篇。那是一首長歌,約300餘字,是揭露執政者(周王)用人昏暗,百姓痛苦怨恨,而且執政者始終不悟,造成國家的“喪亂”。《詩經》中有不少是揭露、詛咒統治者的詩,《節南山》就是其中的一篇。唐宮的官人生活,無論是宴飲還是祭祀,都不可能用這樣的歌詞,武則天雖然年輕,但她是知道這篇詩的含意的,她是不敢在宮中為這樣的內容的詩篇配曲詠唱的。

其實,就是因為武則天有了名氣,又值她由一個13歲的小姑娘,長到了妙齡女子,唐太宗才直接宣召入侍的。不待他非得有一個特殊場合,像人們為慈禧作傳,也是說她在圓明園充宮女,在桐陰深入曼聲詠唱,“文宗微步至苑林,聞有曼聲度南歈者,尋聲而往,因得見,遂幸之。”'徐珂:《清稗類鈔》,第第382頁。'既有此說,其它諸多野類,史話盡而索用,幾乎成了正史佳篇。實際上,慈禧也是經嚴格選拔,進入宮室,在選拔過程中,早經咸豐相視首肯,哪會在花園裡“尋聲而往,因得見”呢?即使偶爾“得見”,也不會“遂幸之”。這樣的“巧遇”,在宮庭小說、舊戲文中幾乎成了套文,世界上無這般巧合之事的。所謂“無巧不成戲”,說說唱唱好聽而已。

史書、戲文、小說、野史等作者總在渲染武則天與唐太宗的關係。大家皆懷有各自的目的,盡情描繪,亂編一通,無非讓文章染上桃色,或欲把武氏比諸妲已、褒姒,如《討武曌檄》中罵她“穢亂春宮”。而有的作者則站在女子尊嚴的立場上,與傳統針鋒相對,認為武則天與唐太宗至清至淨,在男女問題上毫無瓜葛。

此等深宮私事,實難考訂。然,就常情論之,武則天既被太宗宣為侍女,朝暮隨之左右,武則天到妙齡之際,既美麗且有才情,與皇帝有私情關係,實屬正常,也屬細事,不勞大家猜測牽掛。既是正常、細微之事,有和無皆無損於武則天的形象,因此也不必護著她。

太宗一生有35個子女,卻沒有一個是武則天所生,此足證明太宗極少親倖她。較為認真的史著者記述,太宗僅親倖過武則天一次,因不喜歡她的性格,以後絕不再有。

那一次大約是武則天17歲到20歲時(記述者往往把其間諸事混淆,所以只能大約判斷),她作太宗近身侍女,在太宗側親見朝中發生許多重要事情,太宗情緒波動,武氏由衷同情之,間或有語言交流,近而發生了私情事。

一次是侯君集、薛萬均事件發生。那是貞觀十四年,武則天17週歲,吏部尚書侯君集破高昌,而私取高昌國珍寶、大將薛萬均更取高昌婦女而佔為已有。事發,太宗令下獄擬罪。魏徵和中書侍郎岑文字上書為侯、薛二人辯護,太宗惱怒,魏、岑二人私下裡見太宗進一步為之說情,武則天在側侍茶。聽到了君臣辯論。太宗震怒,以為侯君集等欺君辱國,絕不能寬恕,薛萬均諒異國婦女尚不認罪,提出讓高昌女與之對辯,重治共罪。岑文字以為侯君集蕩平高昌,其功之大“貪亦應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