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告訴大家:“用兵之道,撫士貴誠,制敵貴詐。前日蕭嗣業糧運為突厥所掠,士卒凍餒,故敗。今突厥必復為此謀,宜有以詐之。”乃詐置糧車三百輛,每車伏壯士五名,由老弱兵數百人假作運護糧食,而將精兵伏於險要之處,以待敵人前來。果然突厥兵來搶掠糧車,老弱兵假裝驚慌,棄車敗逃。突厥兵把糧車趕到有水有草的地方,解鞍牧馬,伏在車內糧堆間的唐朝軍士,突然躍出殺敵,突厥兵大驚慌亂,而伏兵又起,幾乎把搶糧的敵人殺盡。從此,唐軍的糧車行走,突厥人都遠遠避開,生怕遭到裴行儉設計伏殺。
裴行儉師行至單于府(轄今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的北部,天近黃昏,軍士已築好了大營備宿,裴行儉突發將令,讓軍隊移駐高岡。諸將疑慮,皆言部隊已安頓好了,不宜再動,但裴行儉強令移營。到了晚上,暴風驟雨,山洪傾瀉,前所築營地頃刻沒於丈餘深的水中。諸將慶幸免於水難,驚服他的神機妙算,問其中的原因,裴行儉微笑回答:“自今但聽我命,不必問其所由知也。”'事見《資治通鑑》,卷202,永隆元年三月;《新唐書》,《裴行儉傳》。'
裴行儉揮師北進,與突厥大戰於黑山(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又名呼延谷),突厥連遭失敗,首領奉節被俘。突厥人見大勢已去,便殺死可汗阿史那泥熟匐,全部投降。捷報傳至京師,天皇、天后派戶部尚書崔知悌馳往撫慰,裴行儉安置突厥降眾,引師回朝。
阿史那泥熟匐敗,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結盟,再犯唐邊。開耀元年(681年)初,突厥犯原、慶等州。唐廷再命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討之。以左武衛大將軍曹懷舜、幽州都督李文暕為副,先行出擊,與戰不利。
七月,裴行儉率軍在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的陘口(即雁門關陘嶺關口),按兵不動,仍多以謀制敵。他先遣使與阿史那伏念申立盟約,勸攻阿史德溫傅,再致書阿史德溫傅,讓他預防阿史那伏唸的進攻。整得二人暈頭脹腦,驚惶失措,都以為對方與裴行儉聯合,各懷異心。裴行儉乘敵混亂之際,派遣輕騎掩擊阿史那伏唸的後路牙山,得其輜重和其家屬妻、子人等。阿史那伏念遭襲退走細沙。裴行儉不給他喘息機會,率大兵追擊。逼迫阿史那伏念使講和,以擒獻阿史德溫傅本人為條件。裴行儉同意了他的投降不殺,限期令他繳獻俘虜。果然在限期內,阿史那念執阿史德溫傅來降。裴行儉再度得勝,把阿史二人押往京師。
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又反叛唐朝。天皇、天后覆命裴行儉掛帥西征,但師未起行而裴行儉死於京師。享年六十四。天皇、天后痛失大將,贈以幽州大都督官銜,諡曰“獻”。“獻”的意思是奉獻,裴行儉先獲罪於武則天,然武則天不計前嫌,用為出將入相,果然為國屢立大功,奉獻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裴行儉文武兼備,多才多藝。他的書法在當時極賦盛名,草書和隸書尤其佳絕。高宗和武則天都喜愛他的書法。高宗曾詔他書寫《文選》,讓他把文章書寫在綾絹上,經常欣賞模仿,並贈送予許多貴重之物,以示獎勵。武則天喜愛他的書法墨寶,裴行儉去世後,曾讓人到他的府上要去了他書寫的字貼'《新唐書》、《舊唐書》,《裴行儉傳》。'。
裴行儉愛護、體貼下屬,如他所言“撫士卒在心誠”。因此,史書上記載了他的許多故事,撫慰部卒的故事也有不少。
例如:裴行儉讓手下取名貴的犀角和麝香,結果卻丟失了。皇帝賜的名馬、雕鞍,而部屬竟想試馳一番,結果馬倒了把雕鞍摔破,這兩個人都害怕得躲了起來。行儉知道他們躲在哪裡,便讓人找到他們,並說:“你們都是無心弄出點事來,這算得了什麼啊,怎麼能自輕自賤呢?”以後,對這兩個人同往常一樣。
打敗了阿史那都支時,得到一個瑪瑙盤,有二尺的長寬,名貴極了。想讓人拿來將士們看看,軍吏王休烈捧著盤子走在臺階上,失手跌碎,害怕得跪在地上不知所措。行儉也很心疼這件寶物,但卻笑著說:“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於這樣呢”臉上沒有一點惋惜的表情,在場的將士們無不感動。
裴行儉把繳獲的資產、金珠、寶燕等登記造冊,獻給唐廷。唐廷回賜他三千多件器物,行儉把這些賜物公贈給偏將故舊,幾天就一件也不剩了'事見《新唐書》、《舊唐書》,《裴行儉傳》;《資治通鑑》,卷203。'。
裴行儉的謀略和預見,被人們傳為神話,以為他精於陰陽算術。留下這方面傳奇故事也很多。實際上他和諸葛亮一樣,不過善於觀察和推測而已,哪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