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兩起軍事叛亂,武則天都能作有效控制,對人民的生產影響極小。兩次兵變,在強大的政治控制和軍事打擊下很快解決,沒有形成大的內戰,殃及百姓。武則天打擊新舊豪強,支援中小地主,延緩了土地高度集中。整肅官吏雖然擴大了打擊面,但對人民沒有壞處,只能壓抑官員對百姓的掠奪。尤其是武則天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她對地方官的衡量好壞,決定獎懲升黜的首要標準,就是官員轄區糧食收成如何。不出意外干擾或天災,“田疇墾闢,家有餘糧”,就給官員升職;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百姓捱餓受貧,就加以嚴懲。
正因為武則天重視農業發展,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我國糧食儲存量大為增加。1971年,我國考古學者在洛陽發現了唐代的“含嘉倉”,這個糧食倉庫包括二百九十個倉窟,每個倉窟可儲糧五十萬斤,總量可達五百九十多萬石。糧倉發現了登記存糧的銘磚,年號是天授、長壽、萬歲通天、聖歷等,全是武則天的晚年年號,即武則天執行的年號。由於國力富庶,武則天經常下詔減免州縣或全國租賦,對獎勵農耕起到積極作用。應該指出,舊史家對武則天政權根本不予承認,因此記述偏向於她的弊端和私生活,很少有其正面真實的德政記載,給武則天研究造成極大的困難。
由於政局平和、君臣相安、民殷國富,武則天心情舒暢,脾氣也就好多了。一次,她讓宮人捧出一個籠子,籠內一隻貓和一隻鸚鵡共處,讓百官傳看。原來是她幫意訓練,讓他們共處一籠,和平共處。武則天興高采烈,讓百官看她訓練的成就。百官傳來傳去,果然相安無事,都向女皇稱奇,表示讚歎。誰料想可能是朝堂上人太多,大家傳來傳去,人聲又嘈雜,貓的脾氣上來,一下子撲向鸚鵡,將其咬死。弄得女皇當眾出醜,面紅耳赤。大家當玩取樂,都黨得女皇很有意思,一笑收場。
又有一次,她從哪兒弄來一枝梨花,讓大臣們觀看。此時正值農曆九月,不是梨花開的季節,大臣們看著,都認為是祥瑞,獨有一位宰相杜景儉說:“今草木黃花,而此更發榮,陰陽不時,咎在臣等。”這個宰相仍把一件小事當大事亂事牽扯,弄得武則天甚為尷尬,但是她也並未當成事,只說:“卿真宰相也”'《資治通鑑》,卷205,延載元年九月。'就結束了關於梨花的觀賞,事後再也不提。
武則天的政治理想與宮室等建設相一致,都要超過前代。天冊元年,她決定重建明堂,並建天樞、九州鼎和十二生肖神。那年四月,天樞建成。天樞的意思,是天地相連的中樞,建成一個大銅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八面突出,突出部分直徑五尺。下面是鐵山,周長一百七十尺,用銅鑄成蟠龍麒麟環繞,上為騰雲承露盤,直徑三丈,鑄四個銅人站著手捧火珠,高一丈。天樞是一個叫毛婆羅的工人造模,有武三思寫的頌文鑄在上面,還刻有百官和四夷酋長的名字。武則天手書其榜:“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八個大字。天樞共同銅鐵二百萬斤,三個多月才造好。
新明堂一年才建成,一切按舊明堂建造。但因頂端的鐵鳳被風吹折,乃改用群龍捧珠。武則天為新明堂取名“通天宮”,為了紀念它,改元“萬歲通天”,那是公元第二年四月,九鼎鑄成,九鼎各代表一個州。豫州鼎代表首都,高一丈八就,其餘的冀、雍、兗、青、徐、揚、荊、梁入鼎各高一丈四尺。九鼎上各繪本州的山川物產,共用銅五十六萬多斤。武則天還想用黃金千兩熔化澆塗其上,宰相姚疇曰:“九鼎神器,貴於天資自然,且臣觀五采煥炳相雜,不待金色以為炫耀。”武則天也順利接受了他的意見。
九鼎是在玄武門外鑄成的,武則天要把它們搬入宮內,置於通天宮內。要搬如此龐然大物可不是容易的事,她令十萬禁軍出動,又用大牛、白牽拉,讓諸王和宰相指揮。為牽拉搬運九鼎,她還專門撰寫了一首《曳鼎歌》,讓樂工譜曲,就像勞動號子那樣,邊唱邊拉。那一天洛陽人山人海,鼓樂喧天,號角齊鳴,一片昇平熱鬧景象'《資治通鑑》,卷206,神功元年四月。同見《唐會要?明堂制度》,卷第279—280頁。'。
天冊萬歲二年(696年),武則天進行她最為理想的大典:封禪中嶽嵩山。前次泰山封禪雖也是她的主意,但那時她是皇后,僅僅爭取了女姓參加封禪的神聖典禮。所以,她早就準備作為皇帝身份,作為女皇帝身份,獨立完成。她認為如今政通人和,有資格封禪了。臘月天,正值冬閒,她率領百官、宗室、各部落酋長,從神都洛陽出發,甲申日便進行登封大典,就是說路行、休息和準備共用十天。登封大典完畢,改元萬歲登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