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靠近了榆樹村。
第九章 乾淨利索
榆樹村還是很集中的一個村子,人員住的也很緊密,並不是山村很零散的樣子。不是東北人都願意集中住在一起,而是鬼子的村屯合併計劃。
九一八佔領瀋陽之後,鬼子大舉進攻錦州和吉林,短短三個月時間,鬼子吞併佔領了東三省。東北軍撤走了,可還有些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東北軍拒絕執行命令,和日軍展開戰鬥。
東北的民眾也紛紛起來抗擊日本的侵略。抗日救國軍,抗日義勇軍,山林隊,還有馬占山的部隊,風起雲湧的和鬼子戰鬥。可是一年,兩年,日軍不斷增加兵力,抗戰部隊卻沒槍少炮,得不到任何支援。很多抗日部隊被圍剿消滅,也有些轉移到內蒙方向,撤往關內。
沒有給養,沒有援助,東北的抗戰武裝逐漸減少。後來幾支部隊聯合到一起,組成以共產黨為主的東北抗日聯軍,繼續作戰。鬼子也不斷加大討伐力度,抗聯的處境越來越不妙。
關東軍司令部不斷出臺圍剿計劃,村屯合併,保甲制度,連坐規矩,讓抗聯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活動地方受到限制。加上長達六年時間,國民政府沒給過任何支援,中共也和延安失去聯絡。東北抗日形式十分嚴峻,處於低潮時期。
就是有這個村屯合併計劃,所以鬼子四處出動,強制分散在各地的小村子合併到一起。這樣便於集中管理,讓抗聯失去百姓的掩護。
每個村子實行保甲制度,把幾家人聯合到一起,有一傢俬通抗聯,其他幾家也跟著槍斃。這樣互相監督,讓抗聯更加失去活動的空間。
從三一年開始,日本就有計劃的向東北移民,每個村子都有日本人,他們是堅決維護鬼子的。所以抗聯一進村,鬼子就能接到報告。
嚴密的封鎖,同時讓滿洲國出面,大搞奴化教育,取消中國字,學習日語,改變生活習慣,鼓勵穿戴日本服飾。
日本的戰略思想就是把中國的東北徹底變成日本的領土,就連溥儀死後由誰即位,都由日本天皇指定。如此氛圍之下,確實很難開展抗日。
三六年開始,關東軍根據怎麼也消滅不了抗聯和抵抗組織這一點,採取了懷柔政策,不再靠著殺罰的手段,盡力的改善對待中國人的方法。
一些不重要的位置,日本人不再插手,而是交給滿洲國官員管理。特別是村屯一級的,日本人不再管事,基本都交給中國的村長和屯長,這極大的緩解了矛盾。
很多中國百姓也就接受這個現實,不再和日本人對著幹。小富即安,得過且過的思想,當順民的長期習慣,和滿清三百年的奴化教育,讓這個滿清發祥地的東北,呈現出安定的局面。
另一方面,關東軍和特務機關加大清剿力度,手段更加兇狠,發現抗日組織和個人,更加不留情,有些底地方甚至一個村子都被殺死。這種恩威並施的手段,更加沒人敢抗戰了。
鬼子對蒙江,到臨江和通化這一代更是嚴加防範,這是抗聯的集中發源地。榆樹溝也是交通要道,又是和臨江到通化的中間地段,所以鬼子在這裡駐守一個小隊和一個偽軍排。
一開始凌芸還很納悶,鬼子有七八十萬部隊,怎麼才這麼點人呢?可是一瞭解才知道,原來自己所知道的的歷史並不全面。後世資料大部分是記錄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的資料,而這個時候鬼子在東北並沒有那麼多兵力。他們和蘇聯爆發戰鬥的三九年,日軍兵力才到達頂峰。
此時只是三七年,東北日軍總共才七個師團,加上獨立混成旅團和國境守備隊,獨立守備隊,兵力不過三十萬。想守住如此大的面積,確實兵力不足。所以兵力主要集中在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以及北滿鐵路兩側。再就是大城市和重要戰略要地,國境守備隊主要集中在邊境線上,還是蒙古和蘇聯方向。
朝鮮早就被佔領,可以說不用防備,所以這面兵力很少。榆樹村是兵站,才有這些兵力,否則可能這些日軍也沒有。
太安全了,小隊長淺田二少尉根本就不擔心什麼。鬼子一個小隊集中住在兵站,而負責警戒站崗的是皇協軍。大冷的天,寒風呼嘯,站崗偽軍也是一肚子牢騷,這個時候誰不是惦記熱炕頭和暖和的被窩。
雖然相信抗聯不敢進攻,可淺田二也不敢太大意,畢竟這些抗聯的人就像打不死殺不淨一樣。偽軍一個排,四十來人就是巡邏站崗,白天堅守關卡。榆樹村在兩側都有崗哨。
偽軍抱著槍,在地上來回走動,累了就靠著背風的柴草垛避風休息,盼望著天亮或者換崗。
凌芸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