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趕上,誰讓他們“願者上鉤”呢?
編輯的工作繁重、壓力巨大,難怪教授們都不當編輯。教授們是有“能”無“力”,難以承擔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和壓力。但是,為什麼所有的優秀學生都削尖腦袋想鑽進去?進不去的,反而“魂不守舍”,十分沮喪呢?原來,成為《法學評論》的編輯除了享有極高的榮譽,被認為是精英中的精英之外,還對前途有著長遠的影響。透過這些編輯工作,這部分學生有機會經常在一起討論法學問題,對法律問題的看法、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其他學生所沒有的極大鍛鍊。
參加編輯工作為走向社會的進一步競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申請名校法學院的教職,申請最高法院、聯邦法院法官助理的職位,名校《法學評論》編輯的身份都是必不可少,而不是可有可無的條件。獲得法官助理的職位對前途影響很大,是一種極高的榮譽,其工作是幫助法官做研究,整理資料,撰寫裁決書。此外,編輯們有機會認識名教授、名律師、法官和其他法學、法律界名人,有機會與他們進行直接的交流。名校《法學評論》編輯的身份使學生畢業後進入最著名的律師事務所也變得格外順利。
因為美國最好的法學刊物都是由學生當編輯,所以,頂尖法學院《法學評論》編輯的身份和他們在學生期間發表的文章一樣,是伴隨一生的榮耀。美國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花名冊上總是標明哪位律師曾是哪個法學院刊物的編輯,在哪個刊物上發表過什麼文章。美國五###學院院長無不在他們的簡歷中列出學生時代當《法學評論》編輯的經歷,在他們的簡歷中,無一例外地都“只有”一個《法學評論》編輯的身份。耶魯法學院院長在網上公佈的簡歷中,將他在學生時代擔任哈佛《法學評論》的編輯,列在“專業職位”一欄中的第一項。
當上《法學評論》的編輯就是登上了法學院的寶塔尖,“文章”編輯成了寶塔尖的尖頂。
圓夢哈佛
高倩信心滿懷地準備大學申請。我看她表現得太自信,有意刺激她,可知道有多少人報哈佛?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走向21世紀的“美國”學生,伶牙俐齒的女兒早就不吃這一套了。
她激烈地駁斥:我上了最多的AP,參加的社會活動最多,工作經歷豐富,什麼比賽都參加,什麼獎都拿過,四種語言,出過書,義工、社群活動、領導才能都不缺,還要我怎麼樣?哈佛不要我還要誰?
拍著廚房的酒吧檯,她漲紅被激怒的臉,“哈佛不要我還要誰?哈佛不要我,還要什麼樣的人?嗯?你說啊!”
好個狂人。這話在外面她當然絕口不說,要狂也只在家裡狂。
我被問得無言。按她的話說,她是Well?鄄rounded( 全面的 )。她把自己的條件歸成8個類,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經驗、發表著作、課外活動、獲獎專案、社群活動、志願者活動和語言能力。
學業上,高中4年總成績,全校440名畢業班學生中排名第十。
課外活動的內容可以列出來的有七八項:交響樂團主席、西班牙語學會主席、數學科學比賽副主席、演講表演隊隊長、校長顧問委員會委員,當過州長榮譽專案輔導員和少年法庭律師,還參與大學生活動。
獲獎專案有地區、州和全美比賽的獎勵,分為8大類20多項:包括演講、法語、模擬法庭、數學、寫作、小提琴、鋼琴、選美。
她的不斷更新的簡歷,用英文10號小字,勉強擠在整整兩頁的篇幅裡,總結了高中4年的辛苦和成就,把簡歷放在一旁,填寫申請就不費力了。寫作大學申請論文對很多人來說是件叫苦連天的事,對她好像並不難。有個週末下午,我正在房子後面建一座儲物房,她每隔半個小時,就從房子裡跳出來一次,來到我身邊,念一篇申請論文給我聽,半天時間完成了三四篇論文的寫作。看到我在建房子,啟發了她的靈感,順手寫一篇風水和人生觀的論文,其中還拿老爸我開了涮。這篇在我看來不怎麼樣的文章,得到很多人的青睞,有位大學校長來信還提到這篇論文非常有意思。
在大學申請表的升學顧問鑑定表上,有一個問題是,有哪幾個詞最能概括這個申請者,學校教育顧問給她填了7個詞:
Gifted( 有天分的 ),hard?鄄working( 勤勉的 ),curious( 求知的 ), mature( 成熟的 ), focused( 專注的 ),responsible( 負責的 ),soph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