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冒險上。
“沒有一個人會坐著看一個90分鐘的卡通節目的。”
好心人告誡他。
許多人勸他見好就收。
迪士尼堅持自己的夢想。他領導大家用新的藝術形式製作了《 白雪公主 》。其實,他是面臨著大家一致的嘲笑展開自己的開拓的。他堅定自己能夠生產出既吸引兒童,又吸引成人的電影。結果,《 白雪公主 》在1937年上映時為他賺得800萬美元,並且獲得了奧斯卡獎,這個時候好萊塢才真正承認迪士尼。
1942年2月放映的《 皮諾曹 》時,《 紐約時報 》把它稱為迄今為止最好的卡通片。但《 皮諾曹 》的誕生卻頗為周折。因為製作到了6個月的時候,動畫家們已經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心繪製了一半,迪士尼發話了:
“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停下來。我們的皮諾曹看起來太僵化了,這樣不行。”
“可我們已經花掉了50萬美元?!”
“這沒有關係……我們不會畏縮不前的。”
前期的努力被拋在一邊,迪士尼把金博爾——他屬下一位年輕的天才動畫繪畫者叫到自己的辦公室。
迪士尼召見金博爾時,他正在剪輯室的地板上,因為一部片子的製作不太好而傷心,打算利用這個機會提出辭職。
迪士尼沒有給他想要“出走”的機會。原來,金博爾一直激動地聽著迪士尼談論著對電影的夢想,以至完全忘了自己要跳槽的打算。最後,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留下來的了。
停止製作《 皮諾曹 》,因為正在進行的電影沒有堅持迪士尼的完美原則。
當時,迪士尼公司已經贏得了全世界的喝彩。迪士尼完全可以讓電影按原樣製作下去,不至於破壞公司或他的聲譽,並且能夠節省大量的資金。但迪士尼決不會接受非優秀質量的產品。結果《 皮諾曹 》花了300萬美元,比任何其他動畫片花的都多。
12。迪士尼:不要活在過去的時間裡(4)
從1930—1942年期間,迪士尼把動畫片從一個單純的娛樂業轉變成一種全新的藝術。他利用科技手段創造了由故事、聲音和色彩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體。
他知道偉大的夢想需要大動作。
他堅信:夢想+信念+勇氣+行動就是力量。
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一句俗語“抽條”。
“抽條”大都發生在成功的企業上。
認為企業知名度打出去了,產品有市場了,消費者認同了,可以“變通”了。於是,為了增加利潤,在不能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減低成本。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釀酒的多兌點水,生產香腸的多添點面,製造汽車底盤的好鋼少用一點,拍電影的等不急了真雪地,用白的尿素鋪上也能對付,反正觀眾也不會鑽到銀幕裡頭看個追究……
迪士尼如果要考慮已經付出的5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失去的時間、人力、精力等,而對付一下,也不是不行。但這不符合他的企業追求完美的理念。
企業為消費者應該永遠“加厚”。
實際上,迪士尼的偉大之處表現在他對市場的準確判斷與把握。
在沒有人看好卡通片的時代,他卻看到了巨大的需求,於是,他用夢想、信念、勇氣和行動,完成了供給。可以說,他創造了需求,引導了市場。
有人說,市場經濟規則太多,機會太少。
不然。
在沒有看到機會的時候,規則當然多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一旦把握了機會,規矩也是可以創造的。
誰能說,後來的迪士尼公園沒有創造出“知識+娛樂”的規矩呢。
連結2
迪士尼始終堅持的“寓知識於娛樂之中”的經營戰略,迴避犯罪和*鏡頭,受到世人歡迎。其出品的聰明、活潑的“米老鼠”、滿腹怨言、喋喋不休的“唐老鴨”、大智若愚而勇敢的“三隻小豬”,以及七個小矮人幫助白雪公主的動人故事,使青少年們從歡笑與娛悅中獲得了知識和智慧。
1964年9月14日,美國總統約翰遜在白宮授予迪士尼“自由勳章”,並稱贊他在娛樂方面“創造出了一個美國民間的奇蹟”。
1966年11月30日,65歲的沃爾特?迪士尼因病不治,與世長辭。
1988年,三家世界範圍的獨立調查公司聯手進行了一項全球調查,得出“世界影響最大的十大品牌”中,“迪士尼”名列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