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小說:大唐英雄傳 作者:古詩樂

鑑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臺鼎。”(《舊唐書長孫無忌傳》)

第9頁 :

第二,主持修訂律法。長孫無忌還做過一件大事,影響深遠——主持修訂律法,唐代建國之初,一切典章制度都沿襲隋朝,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啊,從武德七年開始,唐朝制定了自己的律令典章,但是還不完善,太宗即位後立即開始制定新的律令,《資治通鑑》記載說:“上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法官更議定律令。”(卷一九二)這就是所謂“貞觀律”,貞觀律的制定長達十一年,比較完備。到了唐高宗即位之後,再次對法律進行修

正,並且增加了司法解釋,形成了著名的《唐律疏議》。主持者不是別人,還是長孫無忌。千萬不要小瞧這個事,《唐律疏議》是所謂“中華法系”的奠基石,歷史影響十分深遠,《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那都是它的徒子徒孫,日本、朝鮮的法律也是模仿它的。人都說羅馬帝國之所以名垂千古,不是因為它那個戰無不勝的軍團,而是因為它給世界留下了一部《羅馬法》,他們有《羅馬法》,我們有《唐律疏議》,這是長孫無忌對歷史的貢獻。

第三,時刻維護太宗利益。唐太宗一生以善於納諫而著稱,但是也有人總是順著他,長孫無忌就算一個。他對唐太宗的態度跟別人就是不一樣,別人對待太宗的忠,是對國家的忠,以國家利益為重。他對太宗的忠,是對太宗個人的忠,以維護太宗私人利益為重。太宗屢次讓臣下給自己提意見,長孫無忌回答說:“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將順之不暇,又何過之可言!”

您太聖明瞭,我們順從還來不及,哪裡說得出什麼過失。

後來在伐遼東的戰爭中,長孫無忌再次體現出他對太宗個人利益的維護。當時戰爭的形勢是這樣的:太宗御駕親征遼東,長孫無忌等隨行。遼東早寒,中原軍隊冬天待不住,一定要在秋季結束之前戰勝敵人。可是,敵人在遼東地區設立了許多山城,一座接一座地打,很浪費時間,當時有人提議乾脆繞過這些據點,出奇兵直取敵人腹地,長孫無忌站出來反

對,他說:“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倖。”天子親征,安全最重要,跟一般將領打仗不一樣。所以他建議按部就班,逐步推進。結果這場戰爭成了一場窩囊仗,唐軍沒有輸過任何一場戰役,但就是把時間耗費完了,最後冬季來臨,不得不撤離。元代歷史學家胡三省評價說:“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勝,獨遼東之役,欲以萬全制敵,所以無功。”(《資治通鑑音注》)這是誰的過錯?長孫無忌起碼要擔負部分責任,面臨問題,他首先想到的是怎麼維護太宗利益,國家利益被放在了第二位。

所以您千萬不要以為唐太宗手下都是魏徵式的直臣,非也。太宗手下也有長孫無忌這樣善於維護他利益,有時甚至拍他馬屁的人,中國歷史上的所謂明君其實都是用人高手,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善於用各色各樣的人,善於讓各種人為我所用,維護朝廷的平衡。只能用一種部下,只喜歡一種部下的領導不是好領導。

第四個原因;太宗交託未來。

圖畫凌煙閣把長孫無忌放到第一位,還有個原因就是藉此烘托其地位,把太子交託給他。不管最後誰做太子,承乾也好,李泰也好,李治也好,那都是長孫無忌親外甥。畫像之後兩個月,就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子齊王祐在齊州謀反被鎮壓,太子承乾聽說之後很不屑,齊王算什麼,我離皇宮一牆之隔,以後你看我的。結果這話被人揭發。太宗勃然大怒,命令將承乾抓起來,命令長孫無忌等對其加以審訊。

那麼此時形勢對魏王李泰很有利了,承乾倒了,捨我其誰。不過這陣子他也有個擔心,擔心什麼呢?朝臣中有人支援他,但也有人反對他,誰呢?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傾向立晉王李治。這時魏王做了一件糊塗事,他私下跑去恐嚇晉王李治,他對李治說:“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16乎?”(《資治通鑑》卷一九七)什麼意思呢?元昌指的是漢王元昌,太宗的兄弟,他和太子承乾是一夥的,已經被抓起來了。魏王拿他嚇唬李治,意思是小心辦你個謀反大罪。這招實在是一個昏招,起不到任何作用。李治這個人歷來膽小,聽了魏王這個話真的被嚇住了,在太宗面前侍立的時候面帶憂色。太宗覺得不對勁,逼著他說出了實情,李治原原本本一說,太宗恍然大悟:李泰實在是個陰謀家,絕對不能立他,再加上事先審訊承乾時承乾也說了,自己的謀反純粹是被魏王逼的,自己與魏王不共戴天。所以太宗說:“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