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個噤若寒蟬,各處都沉悶異常;就連雪花落地的聲音都能聽見。
李賢雖然很想插手軍國大事;但他推薦的將領要不名不見經傳;要不就是平庸不堪。其實也不怪他,自大唐立國初期的名將相繼過世後,現在朝中確實沒有一個足夠穩妥的統兵之人;如程務挺等人都是新近提拔上來的,雖有所作為,但李治還是不放心。
其實,真要說名將,卻還是有的,薛仁貴如今還蹲守家中,當年他征戰北方時,各方都被打的服服帖帖的,威名自今猶盛。但在吐蕃大非川之戰慘敗,自今仍是歷歷在目,魏元忠去年上奏談論朝廷用兵時,還提及似薛仁貴這種敗軍之將應該處死,否則其餘諸將就會存在僥倖心理,以為戰敗能免死。像這種論調,這幾年也不是沒有,文人一張嘴只要一張,就是論人生死,卻從未有一個人敢真上戰場。
因此,吳沉碧是有點討厭魏元忠這個人的,若不然那麼長一封奏章,她卻獨贊魏元忠廢除養馬禁令這一條,只因為其他的沒什麼可贊,文臣和武將向來不對付,這是很正常,太平清楚的很,在大周朝,文臣武將打嘴仗的事也不是沒有,但是打嘴仗誰又能難得倒這些自負聖賢書,沒事都能把人說得有事的文人呢,所以,歷來就只有文臣把武將罵的面紅耳赤拔劍相向的。
對於這種嘴仗,太平向來都是當一個和事佬,鬧的厲害的給他們各自罰點俸祿了事,至於將領功過,她心中自有評判。比如這薛仁貴,太平認為大非川之戰從戰略戰術上來看,薛仁貴都沒有錯,如果嚴格執行,如無意外,此戰當能大獲全勝,只可惜李治所派副總管郭待封故意違抗薛仁貴的節制,貿然派兵進擊造成慘敗。如果太平站在李治這個位置,郭待封必死無疑,當然她也不會派這種傲慢自大、不知輕重的將領出戰就是了。
為了能夠將劉遲微等人派去歷練,太平傷感那麼兩天,便將秦子都的事放到一邊,恢復精神又開始變著法子去讓帝后二人高興。她先在伺候李治用藥時說道:“如今突厥不穩、吐蕃強橫,北方各處狼煙,正是需要強兵良將的時刻,父親為何把那麼有名將領閒置在家而不啟用呢?”
這兩年來,李治和武后談論軍政從不避諱太平,因此聽到太平這話倒也不覺得突兀,反而饒有興趣的問道:“如今朝廷正是用人的時刻,我又豈能讓明珠蒙塵,你來說說看,為父閒置了哪位名將?”
太平笑道:“我常聽人提起薛仁貴老將軍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神威赫赫,我去西域還曾聽見突厥人對他的害怕,父親為何不重新啟用薛老將軍來對付突厥人呢?”
李治一聽她提起薛仁貴,就是感概萬千,想起昔年在九層宮消暑的時候,若不是薛仁貴相救,他還差點淹死,且薛仁貴降服北方和高句麗的時候,邊疆穩定,人心祥和,那時候哪裡像現在一樣,按起葫蘆冒出了瓢,北邊西邊到處都是兵禍,但是大非川的慘敗,李治也記得清清楚楚,為了那一戰,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結果一切都成了空,你叫他如何不痛心。因此,他惆然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雖有功,但咸亨元年徵吐蕃之戰卻是大敗而歸,至今朝中還有頗多議動,要對其嚴厲懲處,並不是朕不想啟用他啊。”
太平看了看武后,見她埋首奏章,似乎根本就沒聽這邊的話,但太平打死也不信,她就真的一個字都沒聽見,看來,在這事上,她是想置身事外了。太平轉頭對李治說道:“兒痛恨吐蕃辱我大唐,這大非川之戰,也曾細細找來查證過。”
李治知道太平一直對吐蕃之事十分在意,還曾向他索要征戰吐蕃的各種卷章來看,因此,他狀似認真的傾聽,問道:“你得到了一些什麼?說來聽聽。”
太平見李治一副寵溺的模樣的,知道是不把她的話當一回事,不由得心中一嘆,上輩子這個年紀,她已經獨自扛起了整個王府,早就已經說一不二了,如今倒是越活越回去了。她配合李治的神情,擺出一副躊躇模樣,笑道:“只是我的一點淺見拙識,父親可不許笑我。”
李治朝武后看一眼,兩個人在空中對視一眼,都是忍俊不禁。太平看在眼裡,忍不住心底又是一嘆,說道:“這大非川之戰慘敗的原因有四,其一,我朝在咸亨元年以前一直對東用兵,因此安西戰士疏於戰陣,戰力不足;其二,吐蕃主將論欽陵實為善於用兵的名將;其三,吐谷渾已降服吐蕃多年,與吐蕃一起對抗大唐,人和已失,且唐軍在吐蕃水土不服,地利亦失;其四,郭待封不遵軍令,貿然輕進,貽誤戰機,此為最大主因,我認為此人當誅。父親以為我說的對不對呢?”
李治沒想到太平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