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怎樣舉動又差兩個徒弟裝做遊僧化緣要打聽欽差生辰八字。這四個人下山去後十餘日並無一人回山。鐵頭陀放心不下與張七商議道:";我這所在那怕千軍萬馬決不敢來。就是他來到要想過河今生休想。但如今差去的人怎無一人上山報信?令人可疑。";張七道:";弟處再差一個精細的人下去探信自然信得的快。";鐵頭陀道:";也好我也差個人同去。";忙問道:";誰人能去打聽訊息快來報信?";只聽得下面答應道:";弟子願去。";答話者不是別人就是那歸元。鐵頭陀素知他誠實所以深信說:";你肯去最好務必去探聽欽差現在何處即回山報信別的閒事一概不用你管。";歸元答應道:";遵師父之命!";那張七問人時早有的國恩上前領差說道:";此次一定打聽著欽差住處飛來報願同小師父同行。";張七應許。
兩人忙收拾行李包裹辭過師父、七大王飛下山。走出了十里路到了河邊有人把守看了腰牌問了來歷方才駕起法船渡過河去。二人上岸急忙趕路。走到天將晚來到一個鎮市投宿店中。二人商議道:";此去須打聽欽差現在何處好去投誠。大約他從西北往東南而來我等止消向西北方迎去終究迎著。";當夜在店中住了一宿次早天明起來連忙上路。有人問起說是朝山的一僧一俗。在路行程走了三日。此時安公子還在省城候旨等得旨意回來耽擱了數日方才動身出省。因此恰好走到三府交界地方住下不早不遲專候那鮑國恩、歸元到來送信。那山中差來二僧二俗他們都到兗州、沂州鄉下城中去訪那知欽差並未往兗、沂二府所以錯過。他四人一時不好回山交令也。這話表明。
卻說國恩、歸元二人走了好幾天那一天到了三府交界的地方是一個大鎮市屬兗州府陽穀縣所管離泰安三百八十餘里地名環道村。二人到了村內但見人煙稠密生意興隆是個富實村莊。到了街上尋著了一個客店進去住下與店主談說問起這街上為何如此熱鬧。店主人道:";今朝本是趕集之期又有欽差在此打住所以四鄉的人來的更多較往常分外熱鬧也。";二人聽得欽差在此心中喜歡萬分腹內各人唸佛道:";阿彌陀佛這可好了等著活佛了。若是錯過叫我們那裡去尋?";兩人忙叫店夥計預備了酒飯飽餐一頓。兩人隨即出店門說道:";要去瞻仰這欽差大人的公館。";店主人道:";就在這條街上你往西走去約有半里看見那座北朝南的一所房子外面搭有鼓亭門上掛彩懸燈有兵丁在門口把守那就是欽差的公館了。但是你去看是看得的切不要亂闖進去也不可多言多語怕的是鬧出亂來那可不是頑的。";二人道:";知道我們不過見見世面誰肯多事?";說罷二人出了店門往西走去。果然不遠早看見欽差公館。他二人來到門前探頭一看但見排列些軍官十分威武。二人到此止得放大了膽硬往門內走進口呼:";有冤枉要面見大人申訴。";那時把門的兵丁聽他二人稱冤忙上前攔阻說:";咦!你這和尚同這人好大的膽這是甚麼所在?也可以由你們混喊亂叫的麼?還不快快退下!若要教內裡聽見你二人這兩個腦袋就有點保不住了。";二人道:";我們聽說欽差大人專為替百姓申冤理枉到處放告收呈怎麼我們的冤枉就不肯管?這是怎樣一個道理?止要說明我等就不告狀。";這裡兩下吵嚷早驚動了褚、6二人。原來安公子寫信去鄧莊託鄧翁再請幾位好漢來幫助是遣週三前往此地留下馮、趙、褚、6四人。所以褚、6二人在此聽見外面吵嚷忙出來查問。到了外面問起原由才知是有一僧一俗要申冤理枉。褚一官隨向二人道:";你們到底是有甚麼冤枉?為何不向地方官去告狀單來欽差公館申訴?我對你實說罷若是重大之事大人定然替你昭雪若是尋常小事那是不準的。你等快說罷!";二人道:";老爺這事非同小可關乎山東百萬生靈。大人若準我這狀管保他指日高升盜案立破。我們此一番來一半是為國家出力一半是為自己出頭。老爺你明白了不曾?";列公這褚一官要是前幾年斷不會明白此話如今在安家來往聽聽說說也就福至心靈這幾句話他竟會摸著頭了忙說道:";如此你且少待等我回稟大人即來傳你。";吩咐兵丁給他二人座位不要輕慢他。褚、6二人這才進內去稟安公子。
卻說安公子這日正想起顧朗山所卜之課說三日之內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