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打劫的肥羊。具體案例可以參照南宋。最後,是文化。只有繁衍出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才有根,有了生命力,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綿延不息。
大夏皇朝如今已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自然該發展軍事。而培養軍事力量雖說很費錢,可一旦用好了,扣除大筆基礎建設後,只要調配得當,它和經濟發展反而會相輔相成。至於文化什麼的,葉明淨自認為在左鄰右舍間大夏已經越前許多了,尤其是政治學、社會學和哲學,一枝獨秀髮展到都快畸形了。還不如先停一停,給各類自然科學讓讓道。
於是乎,除了再度召開武舉外,文科舉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葉明淨沒有動春闈的打算。她將目光投向了秋闈,也就是低一層次的舉人。
舉人這個身份,真正說來,其實有些不上不下的尷尬。他和春闈高中的進士、同進士不一樣。他們在身份上雖說脫離了平民,成為了‘士’,可以免除一部分田稅,可以見官不跪,也有了做官的資格。然而終究因空缺官位稀少(進士、同進士們還分不過來呢),大部分都沒有實權。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沒有特別的門路,舉人基本上也就是在家收田租過過小富貴居家生活,努力培養下一代繼續參加科考(非得教出個進士來不可)。
葉明淨看中的就是他們。這些舉人,有過關的文化學識修養,大部分都很年輕。是一批潛在的資源。浪費是可恥的。葉明淨認為,既然享受了免稅的待遇,就該為國出力。閒在家裡做地主怎麼行?她將目光投向了一些著重技術含量的官位上,如:司法系統的大理寺官員、刑部小官、通判、推官等等,財務系統的戶部官員,工程系統的工部各司郎中。這些職位,她計劃按照品級高低排列。分出一大批六、七、八、九品的職位。這些官位的任職者,必需進行專業技術加試,考生資格放寬至有舉人功名即可。
一旦透過加試,則以專業考試名次安排官職。
葉明淨的打算就是:沒希望考上進士的舉人們,你們改行吧。別死盯著文科了。改學工科、理科、財務專業吧。大夏朝需要你們。
學會偷懶的她,只寫了個大概的計劃,就召集了內閣、翰林院、六部高階官員。將計劃一丟,讓他們自行完善。一個月後拿出成品計劃書給她稽核。
官員們一時間全懵了。六部尚書比較輕鬆。禮部、沒他們什麼事。兵部,則本來就和文官系統沒啥關係。工部、刑部、戶部,只要負責自己部門專業下的那一塊就行。吏部就比較麻煩了。除六部直接領導系統外,其餘全國各類大小官職它都需統計出來,分門別類。哪些是管刑偵的,哪些是管錢糧的,哪些是管河務的。這類六、七、八、九品小官們又該怎麼進行專業考核,如何考核等等。繁瑣之極。內閣和翰林院的任務又不一樣,他們的著眼點要放在高處,從大局全面計劃這項新政。繁瑣之處也挺多的。
內閣首輔大人林珂的臉色‘唰’的就白了。他和當年的方敬一樣。身上兼了個吏部尚書的職位。這回完了。吏部啊!全國的六、七、八、九品官該有多少?還有內閣自己的計劃書。想到這裡,林珂恨不得能暈過去。他怎麼就兼了個吏部尚書呢?
禮部尚書嚴守正的面色最愉快,幾乎要幸災樂禍了。遙想當年,從黃庸行提議過繼宗嗣開始,禮部就沒過過幾天安穩日子。什麼立太、選卿、選後,哪一件變故不是禮部尚書做出頭椽子身先士卒?一時間,禮部成了最倒黴的衙門。現在好了,天下大定。禮部終於恢復成清閒衙門的傳統了。他閒閒的在一邊看熱鬧,要多舒坦有多舒坦。
葉明淨可不管那麼多。官員嘛,就是得像老牛一樣的使喚。他們忙的天昏地暗最好。下頭官員忙,上頭的皇帝才能清新啊!再者,一旦忙起來,也就沒心思管東管西。
這可是一項大改革,幾乎可以說是顛覆了科舉取士的小半壁江山。然影響也是可怕的,在士子中絕對會引起巨大爭議。畢竟,此項舉措一旦實施。那些於四書五經上天賦有限的學子,都會轉而攻克雜學。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葉明淨道:“朝廷缺的不是官員,是各項專業人才。西北那頭牧場興旺、羊毛紡織已逐漸成大規模之勢。另外,以西域新城為中心,正逐步向外吞食。新打下來的地方要建設吧?樹要種、河要挖、戰俘要管理,貿易往來要算賬吧?其他地方也是一樣。朕不需要書呆子。朕要的,是能做實事的人。”
她要的,是藉著新土地上的新城市,實行改革後的政治體系,到時新舊對比,孰優孰劣一目瞭然。民心所向,再以新替舊,就要容易許多。林珂等人試探道:“陛下,原有六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