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在《國民新聞》上發表文章支援陸奧宗光,其政治立場發生了微妙的變化。1893年,德富蘇峰批判了當時的自由黨逐漸接近政府的行為,還在《國民新聞》上發表文章批評自由黨黨員星亨,此舉引起了星亨的強烈不滿。星亨開始攻擊民友社,稱其為自由黨的敵人。從此《國民新聞》開始介入黨派紛爭,併成為自由黨內“民黨聯合派”和“接近政府派”分裂的主要原因。1896年,德富蘇峰在《國民新聞》上發表文章總結了明治二十年代《國民新聞》的活動,並強調《國民新聞》的政治主調並不突出,將“平民主義”與諸多改良結合起來,表明其獨立的政治立場。但是隨後《國民新聞》的報道內容逐漸轉向以政治為主,開始政治化。這主要是因為德富蘇峰在這一時期想成為眾議院的候選人,其政治活動因為強烈的參政慾望而逐漸失去平民化,並且越來越靠近政黨,融入政權,逐步失去了其人格的獨立性。
1897年,德富蘇峰出任松方內閣的內務省敕任參事官,是其人格發生斷裂的重要標誌。原本打算透過《國民新聞》進行政治改良、打破藩府統治的德富蘇峰反而與藩府政治家們頻繁接觸,這其中的原因和德富蘇峰對“道理”和“權力”的重新理解有很大關係。他認識到,獨立記者腦中的“道理”在經過宣傳並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之後,就可以成為“權力”,二者並非對立而是互相融合的。新聞言論的主要作用便是透過宣傳將“權力”道理化,新聞輿論的宣傳力量很有可能使原本就非合理的但是本身強大的“權力”轉化為人們普遍認可的“道理”,這一過程要在新聞輿論對國民意識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才能完成。於是,德富蘇峰開始傾向於“權力”。
1896年,德富蘇峰出遊歐美,歐美強大的實力增強了他向權力靠攏的決心。在1896年的《國民新聞》上,德富蘇峰發表了《關於遊歷歐美,告江湖諸友》一文,在文章中他指出,他曾經認為甲午戰爭是日本的一個轉機,能使日本介入世界政局,擁有處理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藉此機會,能夠引導世界瞭解日本,日本瞭解世界。德富蘇峰遊歷歐美是其思想發生變化的行動表現。他遊歷歐美的目的是想考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社會狀況以及拉攏與歐美各報界人士的關係,希望能讓世界各國認同日本的國際地位。德富蘇峰在談及日俄戰爭問題時,也強調:要使交戰雙方以外各國對日本抱以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由於德富蘇峰與自由黨之間的關係惡化,在選擇依附物件上就只能是與伊藤博文等自由黨對立的藩閥政治家大隈重信和松方正義,貴族院議員近衛篤和二條良基。德富蘇峰“打破藩閥”的“平民”主張也縮小為反對伊藤博文內閣及自由黨。《國民新聞》逐漸失去了其創辦宗旨“批判藩閥政治”的功能。德富蘇峰透過將報業的經營規模推向全國,成為藩閥政治家的智囊或秘書是其追求政治權力的具體方法,此後德富蘇峰的所有政治活動都圍繞這兩方面展開。儘管德富蘇峰擔任政府官員不久就辭職了,但是這一時期的德富蘇峰已經不同於大社義塾和民友社時期的德富蘇峰,其人格已經從獨立轉化為依附,發生了明顯的斷裂。
德富蘇峰為了融入政治,掌握“權力”,在山縣有朋內閣第二次成立後,與山縣派藩閥勢力進行合作,成為其人格斷裂的集中表現。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四、知識分子對日本天皇體制的推力(3)
1898年,第二次山縣內閣成立。山縣組成之初面臨著甲午戰爭後的戰事處理和戰後經營的問題,山縣內閣採取了增加稅收和擴充軍備的方法來拉動國內經濟,增強軍事實力。德富蘇峰在輿論上支援了山縣內閣,這種做法與其青年時期所提倡的“平民社會”的理想顯然是相背離的。青年時期的德富蘇峰主張的“平民社會”提倡生產,反對武備;提倡和平,反對戰爭。但是在其觀念發生轉變之後,提倡的生產轉變為對政府擴充軍備政策進行辯護。這是德富蘇峰在權衡“道理”和“權力”之後作出的向“權力”屈服的表現。同時也說明德富蘇峰進一步向權力靠攏所表現出的人格的斷裂。1901年桂太郎內閣成立之後,德富蘇峰做了桂太郎內閣的外援,完全變為一個“御用記者”,《國民新聞》也淪為“御用新聞”。
德富蘇峰逐漸向“權力”靠攏,擔任了內閣的智囊和秘書,為內閣辯護。在進入大正時期之後,德富蘇峰的參政慾望越發強烈,其人格斷裂也表現得更加明顯。1910年,受朝鮮總督寺內正毅的委託,德富蘇峰赴漢城參與制訂朝鮮的新聞政策,並擔任了《京城日報》的總監。《京城日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