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也曾經幻想過改變歷史,只想著改變歷史之後那是何等的酣暢淋漓。但此刻他穿越了,他總算明白了身在歷史其中,不論改還是不改,那都是何等的殘酷。
他在淮南帶領白甲軍為了生路和周軍大戰,多少精銳的周軍死在了他們的刀下,照理說他們這是違背重新統一的歷史大勢,延緩統一的程序。後來他又領兵北伐,差不多奪回了燕雲之地,而他謀算遼國的計策若是成功,遼國將陷入內亂,戰爭不休,受苦的只會是北方的遼國百姓。這一次他還是選擇了改變歷史,他實在過不了自己心頭的那一道坎。歷史上,趙匡胤兵變並未造成太多的殺戮,之後李筠和李重進分別起兵造反,被宋軍迅速平復,倒是死傷了一些軍民百姓,但總體來說趙匡胤的兵變是極為成功的,徐皓月不確定自己這樣安排,會死傷多少人,但身在歷史之中,你一旦身居高位,每做一個決定,影響的將是數萬、數十萬乃至整個天下百姓的出路。
望著如煙的雨線,徐皓月自嘲的喃喃自語道:“或許不甘人下才是你真正的心意吧,你何時變得如此可怕了?”
。。
第二百五十三章 鼓動方悔遲
大雨兀自未歇,已經是夜晚時分,殿前司官署府衙之上,燈火通明,趙匡胤在府衙之上首位端坐,擊鼓升帳齊集殿前司、侍衛司諸將議事。
四角的巨大火盆將殿前司府衙大堂照得通亮,韓通坐在左側的首位之上,看著對面高懷德、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趙匡義等趙匡胤親信將領,只覺得他們面色如常,並沒有絲毫大軍壓境的緊迫之感,反而有一絲絲興奮之意,韓通心頭微微一沉,看來徐皓月說的是對的,趙匡胤一黨早有預謀了。
見諸將到齊,趙匡胤清咳一聲道:“北疆急報,白甲軍和遼國勾結,糾兵南下犯界,蒙陛下和太后欽點,本帥為北上平亂兵馬行營部署,本帥剋日將出兵北伐,今夜齊集京中諸將,點將集兵,商議出兵之事,以為軍情應對!”白日裡趙匡胤得了出兵的旨意,當即便傳令京營諸將晚間點將,京中侍衛司、殿前司兩大禁軍系統的三品以上將軍和官吏悉數到場,三徵淮南和北伐契丹之後,殿前司府衙已經很久沒有這般熱鬧了。
趙匡胤說完之後看了看韓通接著說道:“此次出任平亂兵馬行營副部署的是韓通將軍,但韓將軍身負鎮守京城重任,不隨大軍進發,專意守禦京城。”
韓通面色如常,起身抱拳道:“末將領命!”
“此次出兵殿前軍十萬兵馬、侍衛親軍五萬兵馬、宋州歸德軍五萬兵馬齊動,諸將聽我號令,分拔如下!”趙匡胤也沒有商議的意思,直接下令道:“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殿前軍馬軍都指揮使白延遇,統領三萬侍衛親軍兵馬、兩萬殿前軍兵馬為前部先鋒。”
高懷德和白延遇起身領命,韓通也不插話,心中明白高懷德素來和趙匡胤親厚,趙匡胤一定會安排高懷德一起出兵,也不奇怪,只是白延遇為人剛勇忠義,到是未必會和趙匡胤一起作亂,韓通有些奇怪趙匡胤為何要帶他一同前去。
只聽趙匡胤繼續說道:“殿前軍馬步都指揮使張令鐸、殿前軍步軍都指揮使韓重贇、侍衛司步軍指揮使張光翰、侍衛司馬軍指揮使趙彥徽、宋州防禦使趙匡義等諸將隨本帥中軍跟進,中軍計有兩萬侍衛司兵馬、五萬殿前軍兵馬,三萬歸德軍兵馬。”
張令鐸等將領也是起身領命,韓通心想張令鐸、韓重贇也都是趙匡胤一黨的,但張光翰和趙彥徽二將乃是李重進擔任侍衛司馬步都指揮使之時提拔起來的,之後李重進調任淮南,二將便跟了自己,算是自己的親信,趙匡胤調他們一起跟隨出兵,難道不怕二將壞事麼?
“剩下兩萬歸德軍和三萬殿前軍為後軍,由殿前軍馬步副都指揮使宋延渥、侍衛親軍都虞侯王文昭、殿前司散指揮都虞侯羅彥環、歸德軍馬軍指揮田重進、歸德軍步軍指揮李懷義諸將統領徐圖跟進。”趙匡胤緩緩說道:“前殿軍兵馬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軍都虞侯王審琦、侍衛親軍馬步副都指揮使王彥升襄助韓將軍統領剩下的京營兵馬鎮守京城!這次糧草押運由王溥王相親自操持,軍情緊急,明日整兵,後日親早出兵,各軍隨身攜帶三日口糧,糧草隨後跟進!”
諸將一起站起身來抱拳領命,韓通聽了趙匡胤的部署之後,發現隨趙匡胤出征的大將,到有一半不是他自己的親信,足以令範質等人放下心來,但韓通自己的親信卻幾乎都被調離了京城,只剩下一個王彥升,徐皓月也說此人靠不住。…;
韓通怔怔的起身領命後,猛然想到趙匡胤這樣安排,乃是將京城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