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頭的濃眉大眼的帥小夥,他正是中華通訊社駐緬甸記者站的李京;三十五歲模樣,慈眉秀目,戴著副無邊眼鏡的斯文人,則是加拿大人權組織下屬的《國際瞭望》畫報社駐緬甸分部的攝影記者吳恆。
由於工作的關係,兩人見過幾次面,但是到目前為止,李京都一直以為吳恆只是個緬甸籍的華裔。
車隊行駛了兩個多小時,穿過孟帕雅鎮前行二十多鞏俐後,便從凹凸不平的公路轉上了剛剛竣工的平整的馬路上。
沒有了顛簸的困擾,車上的各國記者開始歡快地交談起來。
五米寬的道路,加上兩邊各七十公分的堅固路基,加起來不到七米寬,但從車上看起來,並不讓人覺得窄小,平整堅實的砂土路面,讓車子行使得十分地順暢。
進入山道三公里以後,鬱郁蒼蒼的密林和延綿逶迤的群山,令人神清氣爽,目光開闊,沿途隨處可見珍稀樹種和參天大樹。
四十六歲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懷特情不自禁地大聲緬甸待了五年了,還從未見過施工者對自然環境保護得如此完美的!
他的感嘆馬上引發了車上記者的強烈共鳴,大家對道路建設者和規劃者能夠如此細緻地保護公路兩側的林木,全都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當記者們獲知這條路是中國四川一個建築公司只用了四個月時間就修好時,所有人心中都肅然起敬,“世界上沒有中國人修不通的路”這一名言,再次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李京用普通話向身邊的吳恆低聲嘆道:“這片大山要是放在我們國內,估計要不了兩年就會被砍光。其實別說這樣的路,就算再陡峭再崎嶇地路。也難不倒修路的人,只要有森林、有礦產,投資者就會像蒼蠅似地飛過去!”
吳恆忍不住笑著道:“在我們緬甸,這樣的莽林也只有金三角這片地域多一些,交通方便的地區幾乎都砍伐了。在強大的金錢攻勢面前,能夠挺住的人相信不多,現在就是不知道這裡的民眾能夠堅持多久。”
“你這人倒是挺實在的!哈哈,你說這個緬甸兄弟基金會投入這麼大筆資金開山修路、搭建橋樑。還要投入大筆資金用優良地農作物取代罌粟種植,到頭來他們會不會以砍伐森林作為自己的投資回報?”
李京頗為玩味地對吳恆微笑著,似乎是想探尋身邊這個受過西方教育的、華裔緬甸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吳恆略微猶豫了一下,隨後看向窗外地風景。搖了搖頭:“我現在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你這個問題,不如我們到了瑤山的中心班普寨後,我們再一起想辦法要求這個基金會的負責人開個釋出會,在會上向他提出來如何?”
“好主意!我估計車上很多同行也有這個意思。只是尚未有人提出來罷了。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現在就將你地建議徵求大家的意見如何?”李京禮貌地徵詢吳恆的意見。
吳恆搖了搖頭:“還是以你的名義提出吧。我是個攝影記者,對這樣地問題不是很感興趣,以你的身份提出來比較好。”
李京點了點頭。當即站起來,用流利的英語大聲向記者們說出自己心中地疑問和建議,馬上獲得了一片掌聲。
許多人都對李京豎起了大拇指。因為對一個眼下正無私奉獻。看起來極為慷慨善良地慈善家當面提出這樣地負面問題。的確是需要不少地勇氣。但是換個方式,開個新聞釋出會就不一樣了。無論提出多麼尖銳的問題,在大庭廣眾面前都顯得光明磊落,內疚之感也會少上一些。
車隊到達下馬崗後,由於公路中斷,被迫停在了路邊新開闢出來的空曠地帶。
這段公路的盡頭,是一座造型古樸,頗有古韻的中國石拱橋,一條清澈的溪流,在十米長五米寬的橋面下緩緩流淌,石橋的左邊聳立著一塊石龜底座的大石碑,上書“下馬橋”三個隸書金字。金字下方是這座橋的建設經過和建設者名字的正楷碑文,石橋兩邊的青石欄杆上全都是精雕細琢的雲彩圖案,具有濃郁的瑤苗民族的民族色彩。
看到這樣極具紀念意義的風景,許多記者都在石碑和橋面上合影留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棉農組織、禁毒組織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全都舉起手中的攝影機,忠實地拍下了橋樑、山路和整個瑤山的環境。
從下車伊始,就一直陪同在大其力市長溫松少將等官員身邊的十二寨頭人一臉振奮地向大家介紹:越過下馬橋到中心班普寨這九公里的水泥路面和許多石橋,目前還在保養期內,汽車不能透過,還請各位貴賓原諒!等將來山寨真正發展起來,十二寨就會在下馬橋前面建起三座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