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張作霖傳 作者:古詩樂

度很強,動作很大。雖然個別人有怨言,但總體上,整頓還是通行無阻的。其根本原因是有老帥張作霖的堅強支援。這個強而有力的後盾,保證了陸軍整頓的順利進行。這也說明張作霖對於新的形勢,還是能夠主動適應的。 懲處裁汰的同時,奉軍又大量引進新式軍事人才。他們求賢若渴,廣攬人才。不僅在東三省招攬各種新式軍事人才,還派人到關內的重鎮京、津、滬、寧、漢等地,去廣招各類新式軍事人才。舉凡航空、航海、炮術、軍需、軍醫、兵工等人才,他們都給予高待遇、高禮遇,悉數請來,為我所用。他們很重視文憑,對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保定軍官學校、北京陸軍大學以及各地軍官學校的畢業生,都極力延攬。其中,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更是受到特別的重用。 奉軍還規定各部隊採取考試的方法提拔軍官,廢除原來的推薦制。推薦制的人為因素很大,不利於軍官素質的提高。同時,對軍官的培養,也有一套科學的作法。“全軍各師旅的參謀長和各團掌管教育的中校團附,全數由軍校學生出身的人充任。其中保定軍校各期畢業生為數最多,來自關內的各國陸軍留學生和陸大出身的人次之;並且,以後遇有團營長出缺,一般皆由各部隊的參謀長、團附以及講武堂的教官和隊長調充。” 軍校畢業生認為到奉軍來有前途。“當時北洋軍閥一般都喜歡行伍出身的人帶兵,學生出身的人只能用作參謀之類的幕僚,獨有奉軍與此不同,很多學生出身的人都直接帶了兵”。何柱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投奔到奉軍來的。 經過統一整編的奉軍,統稱東三省陸軍。共有3個師,27個混成旅和5個騎兵旅。每旅設3團,每團設3營,每營設3連,每連足額150人。整編後的奉軍有17萬人,比直奉一戰前減少很多。但軍隊的素質有很大提高,士氣也非常旺盛。朝氣蓬勃,面貌一新。 第三,建東北講武堂。東北講武堂最早創辦於1906年,即光緒三十二年。那時是奉天將軍趙爾巽,為造就陸軍初級軍官而設立的。原名為奉天講武堂,訓練期為一年,只辦一期。1907年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時,將講武堂擴大,改為東三省講武堂,地點在小東邊門外老龍口燒鍋東側。每期學期定為6個月。1910年革命軍興起,該堂即停辦。1912年,巡防營改為陸軍師,為整頓軍隊,又繼續開辦,辦至第三期停辦。曾在陸軍第二十七師任旅長、團長的孫烈臣、湯玉麟、張作相等,都先後是該堂的畢業生。至1915年中日交涉起,復行停辦。這是講武堂的前身。但這兩期講武堂是短訓班性質,而且都是採用舊式的軍訓方法。因此,影響不大。 真正有全國影響的東北講武堂是指張作霖於1918年任東三省巡閱使後,為了整頓東北軍隊,在1919年3月所成立的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這個講武堂是奉軍自辦的培養陸軍軍官的學校。張作霖認識到,軍隊戰鬥力的提高,有賴於軍事學校,有賴於軍事教育。因此,他對獨立開辦軍校,極為重視。解放前,中國有四大軍官學校,即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東北講武堂,黃埔軍官學校和雲南講武堂。東北講武堂是其中之一。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在13年中共訓練了11期學員,學生八千九百餘名。在東北軍,上自最高統帥張學良,下至連排長,絕大多數都是從東北講武堂畢業的。 現在著重說一說,直奉一戰後,張作霖狠抓講武堂訓練的情況。這時適逢講武堂的第四期。第四期是1922年10月召集的。因為直奉之戰,奉軍戰敗。為此,張作霖聽從有益的意見,對講武堂加強了管理,進行了改革。在組織體制、主要領導和學員招生等方面,均作了較大改變。堂長仍由張作霖自兼。在堂長下增設一名監督,由張學良兼任。並由中、日兩個陸軍大學畢業的福建人蕭其煊以教育長的名義代張學良負責。將原來的9個區隊改為3箇中隊,下轄10個分隊。取消總隊長一職,增設步、騎、炮、工、輜各科,由資深的中隊長兼任術科教官。學習時間明確規定一年。 鑑於前三期學員全部是從部隊抽調的在職團以下行伍出身的軍官,文化程度較低,學習困難。在第四期學員的招生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張學良接受郭松齡的建議,在社會上招考了一部分中學生。同時,還從東三省陸軍軍士教導隊第一期學員中,考選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學兵一百一十餘名,連同從部隊調訓的在職行伍出身的軍官335名。這樣,學員的素質有了較大提高。規定凡由社會上招收的中學生和由教導隊考選的學生,畢業後須先到部隊當3個月見習教官,然後才能任少尉軍官①。&nbsp&nbsp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