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算的,在世界範圍內來看,我們把賠錢的留在裡面,而賺錢的則在外面。目前,我國各地產業的龍頭都是石化、鋼鐵、裝備製造“老三篇”。大型石化專案更是遍地開花,據環境保護部的統計,三十個省市自治區除了雲南和西藏沒有,剩下的地區都在進一步申請一千萬噸的煉油和八十萬噸乙烯的大型石化專案,之後的生產加工環節就不管不顧了。而能夠創造大量價值的精細化工更是微乎其微。如此的產業發展格局只能使我們的煉油毫無競爭力可言。煤化工更是把高階的產業全部束之高閣。有人形象的將其比喻為“留下的是豆腐渣,放走的是豆漿;留下的是酒糟,放走的是酒精”。
在全世界油價不斷漲跌的行情之下,對石油的“吃幹榨盡”似乎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利用各種概念和標準上的模糊,透過提高煉製水平來加工質量差的原油,或者透過調和質量差的油都是實現質量套利的有效手段。在調和的環節裡涉及到標準的問題,石油油價的標準又是由其屬性決定的。那麼在屬性定義混亂的情況下標準又是怎麼制定的呢?這當中自然就出現套利空間,為套利提供了方便。目前的國際市場上的油價都是以WTI或布倫特計價為基礎,按照質量好壞加減價格。而這所謂的基礎參照物的定價權只掌握在少數國家手中,並不是完全按照石油的資源屬性確定其價值,這無疑為擁有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