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給予更多的考慮。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美、英之間並不牢固的聯盟開始出現裂痕。
杜魯門總統認識到,蘇聯是其稱霸的障礙而不是合作的物件,遂一改羅斯福生前與蘇聯協調和合作的做法,開始對蘇採取冷淡和強硬的態度。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遠東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對日政策,便圍繞著如何最大限度地排除蘇聯在遠東的影響開始發生變化。美國主管遠東事務的副國務卿格魯向杜魯門建議釋出由美國保證“允許儲存日本天皇為國家元首”,以換取日本向美國投降的勸降文告,杜魯門譽之為“真知灼見”。5月29日,格魯讓日本作“軍事的無條件投降”而“不是作否定君主制的無條件投降”的意見在國防部會議上被陸軍部長、海軍部長採納。在美國看來,將“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更改為“日本武裝力量的無條件投降”,這樣既避免了對日本本土進行傷亡巨大的地面進攻,同時也就排除了蘇聯因參加這一進攻而分享對日勝利果實的可能。於是,美國為達到在蘇聯出兵前而使日本投降的目的,一方面加強對日本本土的海空轟炸,以戰迫降;另一方面透過各種渠道對日本進行勸降,並準備發表公開的對日勸降文告。
1945年4月30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畏罪自殺。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日本法西斯在遠東負隅頑抗的同時,也已開始醞釀媾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分享戰爭勝利果實,如何安排戰後格局,成為蘇、美、英共同關注的問題。
為了研究處置德國的問題,商討對日本作戰和解決歐洲其他問題,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