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1 / 4)

小說:明末求生記 作者:換裁判

孫大夫被擄一事,終於還是走漏了風聲,孫可旺和孫大椿知道的時候,都已化險為夷,又是志文親自出的馬,兩人自然不好再說什麼,不過尚林三人洗羊毛,還有隨後的訓練,日子恐怕不會好過。

志文字打算在山裡和集鎮上都設個掃盲班,不論是戰隊還是工會、商社中人,只要是管事之人,都打算讓他們認幾個字,但這教員卻不好找,現下又忙,涿鹿山中的課程也只能是斷斷續續地開設,商社所在的集鎮就徹底歇菜了。

不是沒想過自己親自上陣,但以志文目前的水平,就只能教簡化字了,他總覺得有些離經叛道,最重要的,是志文性子懶散,實在不願意自己找罪受。

“志哥,鎮裡又有人來問,咱們山裡那神物,能不能讓他們也種些?”正當志文優哉遊哉地在樹下乘涼之時,尚小成出現了,打破了他難得的輕閒。

又來了!志文皺皺眉頭,從迷糊中清醒過來,這事兒還真是讓他有些煩惱。

擴大紅薯和土豆的種植,是志文發現系統倉庫的妙用後孜孜以求的事情,能解決糧食問題,就能解決難民流民問題,也算是為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做點貢獻,同時自己還能發財,何樂而不為?

只是這種子費的收取,卻與志文所想有些不大一樣。

在涿鹿山之中,即便山民們都在掌控之下,志文也以為會有那麼一兩家跳將出來,不願意用糧食換第二季的糧種,他都打算好了,若真有這種情況發生,絕不手軟,定將其逐出涿鹿山,不會任他們留在山中。

只是志文低估了畝產千斤糧食給山民們帶來的衝擊,他的話現在在山中與聖旨無異,收糧時山民們毫不猶豫地上繳了三成收穫後,又爭先恐後地繼續用將近三成的收穫付了第二季的種子費用,對志文的話竟是絲毫也未起疑。

不僅如此,凡是與涿鹿山中沾親帶故的周邊村民,也都紛紛找上門來,表示要種山中神物,至於費用,還有點家底的人家搶著給了,付不出來的,紛紛在借據上按上手印,信誓旦旦地表示,一俟收穫就來還清,絕不拖欠。

這些人透過山中人知道了糧食的恐怖產量,都是爭著搶著地想種,志文對他們也沒什麼不放心的,反正借據上有山裡人作保。

這兩類人都沒有想過用已經收穫的糧食做種,全因志文交待過,不從工會買種子,是不可能有這麼高的產量的,不論有沒有見過孫可旺那畝地的可憐相,眾人對此都深信不疑。

就是一些新到的難民,也半信半疑地想要在山外種地,關隘之外本就空曠,流匪到來前又砍了不少樹,空地更多,除了放馬種苜蓿,再種些地也行。

這些難民多半已經給涿鹿山幹了一段時間的活兒,雖然沒有親眼目睹豐收的景象,但能看到山民們日益紅潤的臉色,又有人不停吹噓,也想種點試試,他們雖然交不出種子費,但可以扣留部分工錢,難民們沒有怨言,工會也沒有風險,算是皆大歡喜。

至於像涿鹿集上的這些人就難辦了,涿鹿山豐收的訊息,他們當然也有所耳聞。

隨著旱情的加重,晉北這一帶可能比陝北好一些,但地裡的情況一望便知,顯然收成不會有多少,交了賦稅,恐怕剩不下多少口糧,如何過冬,成了百姓亟需解決的問題。

再加上遼餉剿餉的一再加徵,還有各地官府攤派的火耗,別說佃戶們過不下去,就是有自耕地的中小地主們,家裡如果沒有秀才、舉人等有功名的子弟免除部分田賦,也都到了破產邊緣。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些人為了完稅,也只能選擇賣地,然後徹底破產,與佃戶一樣踏上逃難之路,最終被流賊裹挾,成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現下聽說有這神奇的糧食,畝產千斤倒沒幾人信,但重要的是,它們抗旱,而且聽說八月中下旬還能再種一茬,十一月初收穫,哪怕畝產打兩個對摺,有個兩三百斤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這意味著一家人只要種上幾畝紅薯或是土豆,那這個冬天或許就能安然度過了。

只是這種子費他們接受不了。

在山裡,種子費是這樣收的,第一季糧食收穫後,每家每戶按收穫的三成上繳,從這之後,各戶根據所需的種子數量,自行決定用多少糧食購買,每斤種子若是用紅薯土豆來換的話,需要五斤,一般一畝地需要種子五十斤,這麼算下來,相當於上繳畝產產量的兩成半,山民們的負擔並不算重。

第429章 包藏禍心

與山裡沾親帶故之人,還有那些難民,購買種子也是這個標準,有那願意現付,卻又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