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重情重義的叔父劉備真當成至親,隨後,經過一番商議後,便殺往了襄陽。
就在蔡瑁正想著如何攆走劉琦的時候,又有線報傳來,劉備上萬大軍集結漢江北岸,虎視眈眈,只需半日便可兵臨襄陽城下。
同時,襄陽的西門也傳來了訊息,新野駐防的趙雲,也率領五千兵馬趕來!
三面圍攻,蔡瑁頓時慌了神,先是安排大將文聘去把守西門,他則跟張允一道帶兵去北門駐防,東門則留給了鄧義和劉先二將。
但蔡瑁終究不是治世能臣,考慮問題常常過於武斷,有些想當然。鄧義曾經擔任治中一職,劉先則曾擔任別駕一職,都是劉表的幕僚,同為劉表的參謀,他們跟死去的李珪交往甚為密切。
兩個人心裡都不贊同年幼的劉琮擔任荊州之主,又聽說劉琦的手裡有真正的荊州委任狀,立刻起了反叛之心。
蔡瑁剛到北門觀察劉備的動向,鄧義和劉先竟然開啟了東門,將劉琦放了進來,而且將自己率領的一萬大軍和劉琦合兵一處,反而向著城裡殺了進來。
200 日後相見
襄陽說到底還是蔡氏天下,蔡瑁的死黨人數眾多,一場殘酷的戰鬥頃刻間展開。
廝殺聲吶喊聲不絕於耳,老百姓怕被殃及,紛紛躲進了房內不敢出來,雙方大軍展開了街道戰和巷戰,一時間屍體遍地,血流成河。
蔡瑁張允聞聽訊息,連忙回兵來救,而劉琦卻沒有跟蔡瑁張允發生正面衝突,果斷撤走了軍隊,向著江夏方向退了回去。
蔡瑁氣得幾近瘋狂,追了幾十裡地沒追上,又怕劉備趁機來攻城,只好退了回來繼續守衛襄陽。
劉備的大軍似乎只是虛張聲勢,劉琦撤退之後,劉備的大軍也悄無聲息的離開了漢江北岸,而趙雲也只是在城下晃了一下,便也帶領大軍折返了回去。
襄陽城最終有驚無險,但是,蔡瑁等人統計一下損失,哭死的心都有,那是相當的嚴重,鄧義和劉先帶走了一萬兵馬,外加投降劉琦的人,劉琦來時一萬兵馬,回去時已經變成了兩萬五千人。還有一些文武官員,也趁亂一起出城而去,有的投奔了劉備,有的乾脆追隨了劉琦。
蔡瑁氣得哇哇直叫,心裡也知道,劉琦資質平庸,但此戰打得乾淨利落,有鼻子有眼的,還是依仗了劉備的勢力,只恨當初一時大意,放虎歸山,心裡自然把劉備罵了個無數遍。
“哥哥太無情,為何不一路攻進來,將琮兒接走?”劉琮似乎對哥哥攻城非但不反感,還有些遺憾最終沒有大獲成功。
“這樣可以避免損失,反而是增強實力,長公子那裡,一定有高人指點。”王寶玉道。
“太好了,我大哥生性敦厚,我總怕他獨自在外受人欺負!等我下次見到他,也要送他一個望遠鏡!”
“呃。”王寶玉一陣感慨劉琮心地純善,“既然是親兄弟,日後必有重逢之時。”
“唉,多日不見大哥,甚是想念。若不是守衛森嚴,我怕是也跟哥哥一起走了。”劉琮道。
“蔡夫人可是一直將你養大,難道你捨得扔下她?”王寶玉問道。
“君非君,臣非臣,母非母,子非子,唉,若是生在平常人家,後母如此對我,我定然會一生承歡她的膝下,奉養終老。”劉琮嘆氣道。
王寶玉的分析是正確的,背後為劉琦出主意的人,正是那名叫做伊籍的人物,襄陽可是駐紮著十五萬軍隊,劉琦區區一萬人馬,怎麼可能攻陷襄陽?
劉琦此次前來,正是想以手中的遺書,來招降對蔡氏不滿的將士,目的一旦達到,當然不能損失太多兵力,立刻退回方為上策。
當然,伊籍這麼做,也是事先跟劉備商議好的,劉備的目的就是為了分化荊州的兵馬,只有這樣,他才有機會以少勝多,進而佔據整個荊州。
伊籍按照劉備的指示,在跟劉琦回返江夏的途中,又商議掉頭去攻打了一個地方,便是江陵郡。
江陵太守原本就是蔡瑁本人,但此時的蔡瑁正在襄陽處理有關劉表的善後事宜,並不在此地,劉琦等人兵臨城下,採用威脅、恐嚇加遺書招降的方式,不斷展開心理戰。
江陵的守將搞不清誰才是真正的荊州之主,但劉琦怎麼說都是劉表的長公子,向他妥協,也不會遭受世人的唾罵。
於是乎,本著給自己留條退路的原則,並不想跟劉琦發生衝突的江陵守將,竟然帶著此處的五萬水軍,不戰而逃,沿著水路去了襄陽。
劉琦終於找打了些自信,變得精神了很多,提出讓鄧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