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3 / 4)

一死,但跟兒子一起被髮配到黑龍江服苦役。

道光帝已經沒有在清東陵繼續選址的信心,他派人到易縣的清西陵選擇陵寢之地,最後選定龍泉峪為新的陵址,開工建設。一個人總不能有兩處陵寢,英和等人搞的這個“豆腐渣”工程還得拆掉。僅拆除工程就歷時兩年,拆下的材料除部分用於新陵寢的建造外,大部分因“風水”關係而運出陵區,就地掩埋。後來咸豐帝陵寢修建就利用了這次拆下的部分材料,那時國難當頭,已不能講究了。

道光中葉,新陵寢完工,規模不大,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築。但再次建陵,君臣上下鑑於前次教訓,不敢馬虎,故工料相當講究,工程精細程度超過了雍正的泰陵和嘉慶的昌陵,在清西陵中首屈一指。尤其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絕倫,大殿全用硬度極高的金絲楠木構成,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微風襲來,幽香陣陣,隆恩殿的樑柱、檁枋、藻井、天花板遍雕龍頭和游龍,形成“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氣勢,可謂別具一格。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十八、慕陵蓋棺(5)

慕陵圍牆不掛灰、不塗紅;大殿不貼金,不繪彩,本是節儉之意,建成後,典雅肅穆之感出人意料,再配以藍天白雲,遠山近水,頗有一種古樸超然的情趣。

總之,道光帝陵寢的一拆一建,花費在清朝諸陵之首,甚至超過了乾隆帝陵寢的造價,這真是對道光帝崇尚節儉純樸的絕大諷刺。

道光陵寢在西陵的西南角,眺望東北,可見其父嘉慶帝的昌陵和其曾祖父雍正帝的泰陵,為了表達對祖先的崇敬,道光帝有言:“敬瞻東北,永慕無窮”。據此,咸豐帝將陵名確定為“慕陵”。根據道光旨意,由於在位之時,喪師失地,慕陵不建聖德神功碑。此後,咸豐、同治、光緒三帝也均不立此碑。

咸豐二年(公曆1852年)春,慕陵地宮最後一次開啟,臣子們將道光帝的靈柩安置於寶床之上,點上“長明燈”,輕輕關上了重達數噸的金剛石門……

於是,清朝歷史上歷時達30年的道光王朝就此永遠付諸歷史長河的滾滾東流,就時間之長而論,僅次於康熙、乾隆和後來的光緒。但他的是非功過,已深深地刻在千年不遇的大變局中。

【風雲散盡,是非已定】

古人講“蓋棺論定”,說的是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只有到死才能做出結論。那麼,今天的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道光帝呢?

我的第一個結論:道光帝是一位為中華民族作出一定積極貢獻的皇帝。

應該承認,與中國曆代帝王相比,道光克勤克儉,力戒浮華,在歷史上是少見的;他召見臣工,批答奏章,日以繼夜,幾十年如一日,對國事可謂鞠躬盡瘁;凡遇貪官汙吏,均能嚴懲不貸;他也曾傾力維護國家統一、嚴禁鴉片進入,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可貴的物質和精神遺產。

我的第二個結論:道光帝是一個較為平庸的皇帝。

道光帝資質不高,在用人、處事、應變、統馭等方面相對平庸,與列祖列宗相比差距較大。

道光帝有兩大弱點:一是謹慎過度,二是缺乏定見。由於他一生謹慎過度,所以他不敢大膽使用像陶澍、林則徐這些富有開拓能力的人才,不敢將很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改革進行到底;由於缺乏定見,導致封疆大吏無所適從,難有作為,而有力者卻敢於撇開朝廷,自行其是。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就是同光年間地方勢力崛起,從而內輕外重,枝強幹弱。可以說,道光一朝實開晚清時期中央權柄下移的先河。

平庸的君主有兩怕:一怕被人矇蔽,二怕被人輕視,為此不得不時時處處表現出“聖明”的一面。於是,他就挑剔細節,注重形式,來顯示自己的明察秋毫。結果使“多磕頭,少說話”、“報喜不報憂”成為官場風氣,使遺害晚清政治者層出不窮。

我的第三個結論:道光帝是個一隻腳已經踏進了新時代,但頭腦依然留在閉關鎖國時代的舊君主。

鴉片戰爭之後,當中國已經開始向西方開放,道光帝對統治政策未做任何調整,依舊堅定地按照祖宗的法則去治理新時代的中國,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道光帝一生以“守成”自命,《清史稿·宣宗本紀》也稱讚他為“守成之令闢也”(守成的好皇帝)。道光帝是否具備“守成”的才幹與是否是個出色的“守成”君主可置之不論,他所處的時代根本就不是個應該“守成”的時代,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一場天翻地覆的社會大變革的前夜,是一個“鬼神思變置”的時代,仁人志士對於社會變革的呼聲此起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