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顆釘子。過一段時間,你看看你發了多少脾氣,好不好?”這孩子想,那怕什麼?我就看看吧。後來,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釘子!他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他爸爸說:“你看你要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發一次脾氣,那你就可以把原來敲上的釘子拔下來一根。”這個孩子一想,發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一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根,多難啊!可是為了讓釘子減少,他也只能不斷地剋制自己。

一開始,男孩兒覺得真難啊,但是等到他把籬笆上所有的釘子都拔光的時候,他忽然發覺自己已經學會了剋制。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說:“爸爸快去看看,籬笆上的釘子都拔光了,我現在不發脾氣了。”

處世之道(4)

爸爸跟孩子來到了籬笆旁邊,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裡。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發一次脾氣,就是往他們的心上打了一個洞。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這個寓言,可以用來解讀《論語》中的“言寡尤,行寡悔”這句話。

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後果,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後再拔掉,籬笆已經不會復原了。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後的悔恨。

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

要想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

那麼,在孔子看來,什麼叫禮節呢?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並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一種自我修養。

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不管這個人多麼年輕,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對有官位的人,應該表示尊敬;對身上戴孝的人,他們是遭遇不幸者,也應該表示尊敬。對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弱勢群體”,更應該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擾他們太久,不要驚擾了他們的傷痛,你應該悄悄地從他們面前經過。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孔夫子在其他場合也是這麼做的。

《論語·鄉黨》記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鄉親們一起行鄉飲酒禮,儀式結束後,孔子總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門後,自己才走,絕不與老人搶行。鄉親們舉行驅除疫鬼的儀式,孔子一定穿著朝服,恭敬地站在東面的臺階上

這都是一些最小最小的禮節。大家可能會覺得,一個聖人做這點事,還用記載在典籍上嗎?這不是誰都懂的道理嗎?這是誇聖人嗎?

其實,所謂聖賢的言談舉止就是這麼樸素,樸素得甚至讓今天的我們都有些懷疑。這種故事就像發生在你的鄰里,發生在你的家裡。

但這是多麼溫暖啊。它讓我們覺得聖賢未遠。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體會到的經驗,留給我們,一起分享。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

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個字就能當君子了?不會這麼簡單吧?於是又追問,說:“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煉自己,並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聖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個君子嗎?

《論語》中到處是這些樸素的、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而很少長篇大論的大道理。我們不會覺得《論語》所說的道理遙不可及,而是會感到很溫暖、很親切。

孔子告訴我們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對家國、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爭做“最好的自己”,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對家國、對社會的責任。

別人曾經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