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剛剛傳出去,外放名單尚未定下來,禁軍之中就先一步炸開了鍋。抗議的抗議,走關係的走關係,跳槽的跳槽,一時間那是群魔亂舞。
可惜這些表演,最終都是白費功夫。迫於皇帝的壓力,唐國公根本就不敢徇私,確切的說是沒有辦法徇私。
所有的軍官都是關係戶,只要他敢給開後門,大家就有路子離開。人都跑去了別的衙門,那還外放個鬼。
不把這些傢伙打發到地方上去,誰負責鎮壓叛亂、穩定地方局勢?
難不成繼續依靠那幫整日捷報不斷、叛亂不止,就會伸手要錢的平叛大軍?
叛軍越剿越多,朝廷的財政收入越來越少。這裡面的貓膩,誰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一直沒有揭開蓋子,那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
大周帝國的叛軍數量雖然多,可那種動則幾十萬、上百萬的叛軍卻不存在。因為缺乏高階武力的緣故,叛軍一旦做大就會遭到朝廷的斬首戰術。
明知道擋不住,叛軍也不是鐵憨憨。稍微有點兒見識的叛軍,都會限制自己的規模,免得招致朝廷的雷霆一擊。
大規模叛亂可以請朝中金丹宗師、甚至是元神供奉出馬,分佈零散的小規模叛亂,那就沒有辦法了。
高手不是大白菜,偏偏大周帝國又遼闊的不像話,僅朝中有限的高手根本就顧不過來。
在這種背景之下,想要剿滅叛亂,最需要的不是一個牛逼的統帥,而是無數有一定指揮能力的中層軍官。
百分之九十九的叛軍,一名千戶帶著幾百精兵都能夠搞定。只有剩下不到百分之一的叛軍,需要出動上萬大軍圍剿。
禁軍中軍官的能力雖然不咋地,但那也要看和誰比。或許距離精銳部隊有一定差距,但是絕對超過大部分地方軍隊。
打發這些人出京鎮壓叛亂,理論上來說,絕對是眼下最好的選擇。最終能不能行得通,還是要看大家是否肯賣力。
虛銜貴族也就罷了,一家子的權力都繫於朝廷,不敢怎麼鬧騰。可實封的諸侯子弟就不一樣了,惹急了人家直接掛印而去。
……
外界鬧得沸沸揚揚,養傷二人組卻在家中像沒事人一樣,該吃吃、該喝喝渾然沒有將即將到來的外放當成一回事。
看了兩個躺在扶搖椅上的兩個弟弟,李良恨鐵不成鋼的說道:“你們兩個可是真悠閒啊!
知不知道,軍營中都亂套了。大家都忙著活動,想要留在京中,你們兩個居然在這裡……”
話到嘴邊都說不出來,李良顯然是被氣壞了。作為一個循規蹈矩、成熟穩重的乖孩子,他實在是容忍這種直接躺平的行為。
見便宜六哥是真的關心,李牧開口安慰道:“六哥,勿急!此事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多做什麼,結局其實早已經註定。
如果朝廷下定決心,要解決地方上層出不窮的叛亂問題,調我們出京只是時間問題。
胳膊拗不過大腿。不涉及核心利益問題,只要朝廷肯表示出足夠的善意,勳貴集團是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和皇上硬頂的。
要是朝廷的立場不夠堅定,僅僅只是一次試探。等其他人只要鬧了起來,那幫官僚自己就會放棄。
何況現在出京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接下來京城註定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戰場,我們留在這裡很容易被捲入進去當炮灰。”
不是勳貴集團慫,主要是禁軍中關係戶雖然多,卻很少有繼承人。大部分都是在家中有點兒能力兒子,或著是得寵的兒子。
真正的繼承都在六部任職,或者是給皇帝、內閣打下手,學習朝堂鬥爭的經驗。軍營歷練這個環節,基本上在自傢俬軍中就完成了。
既然不是繼承人,那麼為了家族利益,就有可能拿來交易。反正外放為官,只是可能影響未來的仕途,又不會要了他們的命。
在李牧看來,朝廷只要不拿他們當炮灰用,估摸著家族還會樂見其成。有機會借朝廷的手,替自家培養將領何樂而不為呢?
別看現在大家是朝廷的官,未來終歸是要回去的。大周官可沒有當到死的說法,頂多混個七八十年就必須要辭官離開。
對地方諸侯而言,除非子弟能夠再開闢一片封地,進一步壯大家族勢力;否則在朝中爬得位置再高,也不及帶著一身能力回去。
封地不易混,皇帝也不是傻子,怎麼可能將自己的地盤無限進行分封呢?
當年玩兒分封制,那是因為國土面積太過龐大,根本就統治不下來,迫不得已只能靠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