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1 / 4)

南京師範大學有位民俗學教授卻說:“我們對自己傳統的節日保護得不夠,宣傳得不夠,尤其是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繼承和弘揚得不夠。”這位教授想以宣傳來“保護”傳統節日“弘揚”其文化內涵,真是天真得令人笑得噴飯。如今的宣傳都是現代手段,大力宣傳的許多內容,都比端午的文化與現實與時代聯絡緊密得多重要得多,宣傳學習雷鋒不說,學習徐虎、李素麗、孔繁森,又究竟有多大實際效果,這位教授似乎一點感受不到。傳統節日原是民間自然形成的,其興與衰以及其內涵的變化,都是社會發展和變化的客觀情況決定,這是客觀規律,古代是沒有當代這樣多宣傳工具,也沒有這樣的宣傳意識,不是靠刻意宣傳繼承弘揚的,研究民俗學的學者總不至於連這點最起碼的常識都不知道吧?

當前國民對傳統節日淡漠,對舶來的節日熱衷,其都有忽視文化內涵只重形式的淺薄傾向,但這是大環境造成的。我們先要分清哪些真該繼承而又可以有效弘揚。如果是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被捨棄有什麼不好?研究民俗的“學者”、“教授”們,咱國家制度優越,你們有高職稱高工資,要麼在書齋裡安心整理、蒐集那些 “寶貴資料”,要麼改變一種思維方式,多做些對傳統文化性質的審視、分辨和鑑別工作,別再從概念出發膚淺地吹奏傳統文化一律要繼承弘揚的喇叭了,若要立宏圖大志為繼承弘揚傳統端午節文化內涵宣傳,那猶如想象自己的雙手好當翅膀能夠飛上月球,不是尋求文明先進,而是迷戀愚昧。

本文開始所提及的南京某中學學生關於屈原所鬧笑話的報道,顯然並不真實,是“創作”出來的,十足的相聲演員的臺詞,也可見,那些為繼承弘揚端午文化內涵的人們在用一種極其油滑的技巧,因而也是一種商人做虛偽廣告的心態。

至於申報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即使成功了,又有何實際意義,難道僅為了以精神勝利法獲得滿足?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讀懂原形塑形象(1)

——國畫《公樸講演圖》創作過程

李公樸先生被稱為偉大的*戰士,是江蘇武進人。

2002年是他誕生一百週年,中國*同盟武進總支為紀念他,用紅木板做成高一百二十公分、寬八十公分的大型插屏,請盟員、雕刻家徐秉言鐫刻一幀李公樸先生的紅木淺刻像,贈送給坐落在武進的李公樸故居永久儲存。這得有適合淺刻的公樸先生國畫像,需先約請畫人物的國畫家專門創作。誰知創作這畫稿竟會選定我。我與公樸先生同縣,既覺得義不容辭,又感到幾分畏難:年輕時從事過國畫人物創作,改行搞文學已經三十餘年,雖業餘時間偶爾還以玩筆墨為樂趣,極少再去碰難度特大的人物畫,怕不能勝任;然而我粗讀過介紹李公樸先生生平事蹟的書本,初步研究過他關於*的著作,寫過一篇萬餘字的文章,對他深懷敬仰之情,又覺得不該放棄這項光榮而又神聖的任務。

創作畫稿,首先必須畫得像公樸先生。好在有一本介紹公樸先生生平事蹟的畫冊,有百幅先生在各個時期的照片,可以參考。我找徐秉言一起翻看畫冊,想選定一幅適宜改畫成國畫的照片。畫冊封面那張是公樸先生坐在藤椅上的,是抗戰初期“七君子之獄”,他在被關押時照的,大半身像; 泰然自若,可以說是以一種平靜中顯現無畏的神態;身穿棉袍,衣褶線條變化多,便於表現國畫筆墨味和淺刻的刀味。當時我們都認為符合思想和藝術、內容和形式、形和神的雙重要求,便選定了這一張照片改畫成國畫。

不久我參加一個會議,談及這事,有人認為,李公樸是社會活動家,性情豪爽,應該畫有動感的公樸,還建議以他騎在馬上的那張照片改畫。關於“有動感的公樸”的意見,對畫稿創作有一定啟發。但畫騎馬錶現公樸“好動” ,意見似乎簡單化了一點,並不能概括和包涵公樸作為*鬥士的主要性格特徵;我便重新醞釀畫稿的構思。要準確、典型、深刻地表現公樸的思想性格特徵,就必須先再讀李公樸,讀懂他,理解他、認識他,找出他一生中最突出的閃光點。

在研究李公樸先生關於*的論述時,他的*思想使我真正從內心承認了他的偉大。他一生最令人矚目的業績是為實現*做矢志不移的奮鬥,留給後代最寶貴的財富是*思想,他的生命就是為*獻出的,足以彪炳千秋,會得到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公認和敬仰。我心中幾乎是將“李公樸”與“*” 這個詞兒完全等同的。重新考慮畫稿時,猛地意識到,以畫作為公樸造像,不僅形態要有動感,更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