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2 / 4)

小說:大帝國的涅槃 作者:匆匆

萬有奇。”這個資料顯然是浮誇的,但浮誇的根源,還不在於清人,而在於大西軍上下因畏懼張獻忠而編造的資料。後世所謂清人“誣衊”張獻忠之說,多把這個資料拿出來為例,認為當時四川不可能有如此眾多的人口,並進而推論連“張獻忠屠四川”都是清人的栽贓。

編《明史》的張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毋庸置疑,在感情上當然會有所偏向,但他對於《明史》的編撰還是比較客觀的,所言基本上都能做到有所依據,這些資料雖然不可信,但透過分析這些資料的來歷,我們多少可以窺見當時的一些歷史背景。

把周邊破壞得差不多後,張獻忠先生準備離開成都,嫌自己的兵們拖家帶口太累贅,殺!嫌老弱病殘人馬太多,殺!連自己的家口也不放過,趁醉酒把自己的幼子撲殺,醒來又以姬妾人等不勸阻為由將這幫人也殺了……

八月中,他隳成都城,焚蜀王宮,還燒掉了殘存的民房,凡石柱亭欄也在其中,過大難毀者,聚柴草焚燒。成都中園有梨花數千株,每年三月三到此遊賞,已是成都風俗,但這些梨樹也沒能躲過這一劫,被當作柴火燒掉了。

史書評價道:“屠城、屠堡、屠山、屠野、屠全省,甚至千里無人,空如沙漠,自亙古以來,未嘗有也!”

他毀滅成都後,帶兵北上,攻陷順慶,屠殺順慶居民五六十萬人,並宣示城中,稱四川人為“蜀獠”,說朕待蜀獠最好,而蜀獠每每要反,負朕之極,故盡屠之。

張獻忠將劉進忠屯於保寧,所部多是川兵,聽說張獻忠盡屠川兵,都很惶恐,劉進忠就帶著部隊叛變,走投無路之下,聽說清軍已到漢中,便投降了清軍。

五月中,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餘部陷入混亂,清廷遂以肅親王豪格替代阿濟格,統帥追擊李自成的這支部隊,轉進漢中,準備入川消滅張獻忠。劉進忠投降後,豪格便以他為嚮導,南下進川。

十二月十一日,清軍探知張獻忠屯兵於西充鳳凰山,潛兵偷襲。這天清晨大霧,清將鰲拜率所部登山,張獻忠部下發現敵情,向他彙報,他輕蔑地說:“搖黃賊耳!”將報信的人斬首,不相信清軍來得這麼快。

直到清兵已到營門,他才穿著飛龍蟒半臂,也不披甲,腰邊隨便插著三支箭,嘴裡還咀嚼著早飯,帶幾個人出帳檢視敵情。當時清軍前鋒與他只隔一條溪流,他著裝太明顯,立刻被擔任清軍嚮導的劉進忠發現,劉隨即指示鰲拜手下蒙古章京雅布蘭:這就是張獻忠!

雅布蘭抽箭射之,張獻忠咽喉中箭落馬而死。清軍大呼“獻賊死矣”,大西軍群龍無首,大亂,孫可望等人用錦被包裹張獻忠的屍體,草草將他埋葬,然後率殘部突圍向東逃走。

清軍清理戰場,發現了張獻忠的屍體,將他挖出斬首,後懸掛於成都北門示眾。

一代梟雄,就這樣草草落幕了。他只比李自成多活了半年,這一年,是農曆乙酉年,西曆一###五年。

七、最後的大西軍

清軍擊殺張獻忠後,慕名進入已不成其為一個城市的廢墟成都,可這個曾經的錦繡都市,在戰略上,經濟上都失去了價值——如今連來自異域的落後民族也覺得沒有興趣佔有她了,清軍隨即退出成都城,向東追擊張獻忠殘部。

張獻忠的四個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部沿江東走,後折入貴州,在清軍強大的壓力下,也覺惶惶。

李定國、艾能奇都提議和南明政權合作,而南明唐王也表示出合作的姿態,稱:“獻忠所害者,兄弟也,非君父也,若降,免罪立功。”

一天艾能奇問汪兆齡:“現在老萬歲死了,我們該怎麼辦?”汪兆齡不解他的意思,回答道:“將軍們照舊行事不好麼?”艾能奇大怒道:“老萬歲在成都,你當宰相,不能輔佐他治國,一味勸他殺人,以致人心危懼,不肯歸從,天下都把我們叫做‘賊’!今天已到如此地步,你還要勸我們做‘賊’!”即拔刀殺掉了汪兆齡,這一段對話,也客觀反映了張獻忠在四川的所作所為。

隨後,四個養子分掉了張獻忠的軍隊,進入貴州,在名義上投降了南明政權。

從此,這些內戰英雄又走上了民族的戰場。

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

張獻忠的四個養子中,孫可望投降了清朝,並引導清軍攻擊自己曾經的義兄弟們;艾能奇、劉文秀先後病死,沒有太大的作為;只有李定國,在南明永曆帝的旗號下,和清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戰,也一度取得了擊殺清軍敬親王尼堪、定南王孔有德這樣的輝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