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教授了。
第二、技能類人才受市場歡迎。但因需求變化快,學校在師資、教材等方面總慢半拍。這可以從不少大學頭一年不學專業課,只學相近的基礎選修課等現象就能看出來。
對這一現象的根源性分析,雖屬於一家之言,但經向多位在國外大學留學或任教的同學、助教求證,基本屬實。
後面章節中,還會就如何應對此現象展開來談。
但是,人家對大學教育不適應市場的問題,不僅敢於承認,而且能拿出措施協調解決。獎學金向基礎學科傾斜,就堪稱是一個正面鼓勵性的舉措。
獎學金 為何是雙刃劍(3)
而技能專業型人才由於相對好找工作,且畢業後的薪酬,比研究型人才畢業後的薪酬要高,那麼,就讓其課程學費貴,並且公立的獎學金極少。
這應該被看成是一個限制性的舉措。
當然,要掌握這種平衡很難。
經濟衰退與轉強等客觀因素,都會使這種鼓勵或限制的調節舉措,在效果上大打折扣。
坦率地說,打不打折扣,以及打多大折扣,不是我們這些來自國外的求學者操心的事。但是,什麼時候打折扣、怎麼避免自己被打折扣,則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因為,如果經濟處於強勢狀態,你選個冷一些的專業,畢業後就業也基本無憂。
但如果經濟處於衰退期,或者某一個行業已處於泡沫膨脹後的破滅期(例如上世紀末的網路經濟)。那你在選擇讀什麼專業時,可就必須反覆琢磨了;就未必仍按照誰給獎學金,我就跟誰學的模式,來決定自己的未來了。
換個角度說,還沒跨出國門,就有一個資助你留學的承諾,的確很榮耀、很誘人。
但是,如果這筆獎學金因你成績不行,或者因你轉系去學別的專業,或者後續資金跟不上等原因斷頓了;
如果幾年後的畢業文憑起不到職場敲門磚的作用,那這個折扣可就大了。
再者說,有的家長和同學可能忽略了這樣兩個情況,即:許多沒有獎學金的技能型專業有帶薪實習。
而所謂獎學金,其實大部分屬於助教津貼或助研津貼,也是要憑工作換取的。
由此可見,彼此都是要付出的。
正所謂: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可帶薪實習,對於一個學生畢業後的求職,卻是一個極有效的助推器。
總而言之,留學這項工程的設計,不僅需要有經濟學的理念,而且,需要有運籌學的理念。
所謂運籌,簡單地說,就是把要做的事,分輕重緩急,安排好次序。
安排的原則是:不光看開始的效果,還要看運作發展中的效果,更要看最後的效果。
本小節最後再強調幾句:獎學金的確是把雙刃劍。
它有金錢的功能,但並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金錢。
它是你留學的能源動力,但你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則要自己把握。
每個人的劍術,風格有不同,水平有高低,但有兩點是一樣的,即:舞劍是一種表演,而擊劍則是要論輸贏的。
。 想看書來
選校只看排名是糊弄自己(1)
有比較才有鑑別;
有比較才能選擇。
為了避免在鑑別或選擇時挑花了眼,於是,人類發明了“排名”。
辦教育的人都很有知識,搞媒體的人也很有文化。
這兩撥人中善於創意的才子湊到一塊,那智慧多得還不碰撞出一簇簇火星子?
就算十個火星子,才湊成一個點子,這些點子也足以把一個“大學排名”完善得無以附加。
於是,當中國剛開始把大學排名拆分成文科、理科、教育、農業等等幾個佇列的時候,西方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就根據“社會聲譽”、“畢業率”、“平均入學成績”、“獎學金數額”、“總藏書量”、“國際學生比例”等十幾種細分方法,來給大學排隊了。
細分之餘,象留學熱門國家之一的加拿大,人家還給大學再按什麼“醫學及科研類大學”(即有醫學院,且其它科研院所較齊全,有博士課程的大學)、“綜合技能型大學”和“以本科教育為主大學”排列成隊,然後,按不同的佇列,各自排出上述那十幾種細分的名次。
這種名次的排名,一般由一個國家某權威媒體,每年排列一次。
再由其它媒體、以及透過書籍、網路,廣為傳播。